AI 生成圖片著作權侵權第一案一審宣判:涉案 AI 圖被認定為作品
IT之家 11 月 29 日消息,今年 8 月 24 日,一起與“AI 文生圖”相關的著作權案在北京互聯網法院公開審理,近日該案的一審判決出爐,法院判決原告享有涉案圖片的著作權,被告行為構成侵權,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截至目前,該案為 AI 生成圖片相關領域著作權第一案。
據IT之家了解到,原告利用 Stable diffusion 人工智能大模型,通過輸入提示詞的方式,生成了一張名為“春風送來了溫柔”的人物圖片,并在某網絡平臺上發布。不久后,他發現被告在個人賬號上使用了他的圖片作為文章配圖,且沒有保留原圖片的水印。原告認為被告侵犯了他的作品署名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遂將被告起訴至北京互聯網法院。
本案的核心問題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圖片是否構成作品,是否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在我國著作權法中,認定圖片等是否屬于作品,需要考量的重要指標是判斷其是具有獨創性、是否屬于智力成果等。
法院認為,原告構思、調整到最終確定導出圖片的過程,涵蓋比如設計人物的呈現方式、選擇提示詞、安排提示詞的順序、設置相關的參數、選定哪個圖片符合預期等環節,體現了原告的智力投入,可以被認定為智力成果。
而針對獨創性,法院指出,原告通過提示詞對畫面進行了設計,在生成第一版圖片后,又通過增加提示詞、修改參數,不斷調整修正,最終獲得了涉案圖片。這些過程體現了原告的審美選擇與個性判斷。" 在無相反證據的情況下,可以認定涉案圖片由原告獨立完成,體現出了原告的個性化表達。" 法院指出。
同時,對于誰享有作品著作權這一問題,法院認為,由于我國著作權法規定作者只能是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組織,所以 AI 大模型不能成為作者。而相關模型的設計者,一方面并未主張對輸出內容的權利,另一方面沒有創作相關圖片的意愿和實踐,只是創作工具的生產者,因此也不屬于作者。對人工智能模型進行一系列設置并最終選定涉案圖片的原告,投入了智力生產并展露了個性化表達,享有涉案作品著作權。
在確認原告的著作權后,法院進一步認定,被告在未經原告許可的情況下,對原告的圖片進行了截取、去水印、發布等行為,侵犯了原告的作品署名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構成侵權行為。因此,法院判決被告賠償原告經濟損失 500 元,并在 7 日內在涉案社交媒體賬號上公開道歉,消除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