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觀點:理性看透數據的價值屬性 ...
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是承認數據的價值屬性。一切數字化實踐活動,都是建立在認為數據具有價值屬性這個重要的前提假設之上的。
本文我們討論一下,如何理性看待數據的價值,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和發揮數據的價值,賦能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實踐。
觀點1:數據有價值,不等于數據能帶來價值
價值屬性是數據的天然屬性,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價值和能夠挖掘出價值,利用好價值,又是兩回事。
這一點就好比,自然界中的石頭里含有翡翠和黃金,翡翠和黃金都是價值不菲的,但是從原石中提煉寶礦,又是十分費力的事情,不是誰都做得到的,如果太難,去挖掘這些價值也就不劃算。
這就是為什么,盡管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早就有記錄數據的習慣,但是數字化的產業實踐,也只是近十幾年才逐漸“鋪展”開來。
其背后主要的驅動力,就是在于數據分析技術普及了,更多的數據分析技術可以使用,并且使用這些技術的軟硬件工具越來越多,使得數據價值開發的成本越來越低。
因此,如果數據中的價值不能被開采,那么數據就無法帶來價值,此時,數據的價值就只是潛在的價值,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很多企業在數字化轉型時,都積累了大量的數據資源,但是這些數據資源并不能當作數據資產,因為沒有被用起來,即沒有價值性。
在挖掘數據的價值時,要進行相應的“成本-收益”分析。當挖掘數據所帶來的收益大于成本時,就可以得到數據的價值,反之,如果挖掘數據帶來的收益微薄,而投入的成本巨大,那么數據中的價值就不會在生產實踐中被“汲取”。
此時,即便數據本身是有價值的,但也是無意義的,因為價值不會被“看見”。
觀點2:數據的價值不具有“排他性”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產要素,數據與其他生產要素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在于,數據不具有排他性。
數據的價值不會因為某個人或者組織使用了,其他個人或組織就不能再加以利用。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數據的共享和交易活動更加值得鼓勵,也更加容易產生。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數據構建的初始成本也許很大,但是復制數據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
當構建出有價值的數據資源時,可以通過傳播行為,大規模地復制數據的“價值”,這種特質也是整個數字經濟生態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不具有排他性是“相對的”。
畢竟,最先使用數據資源的一方,可能會因為提前發現數據背后的業務洞察,從中獲得一定的商業競爭性壁壘。
觀點3:數據的價值與使用場景相關
數據是客觀的,但是從數據中獲取的價值是主觀的。
同樣的數據,不同分析者由于認知水平不同,業務知識背景不同,觀察數據的視角不同,以及分析和使用數據的目的不同,從數據中挖掘、解讀出的信息價值也不一樣。
數據的價值必須依賴于一定的業務框架視角,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也正是基于此,數字化實踐必須以業務驅動才能落地。
因為只有數據資源最終所服務的業務方,才能給出真正準確的“數據價值”投影維度。
在數據中臺的建設中,就充分地體現了數據價值場景化落地的戰略思路。
通過在數據中臺上對企業的數據能力進行“服務化”封裝,可降低業務人員對數據的使用門檻,提高業務人員對數據進行“場景實驗”的嘗試數量規模,從而更大概率地尋找到使數據價值充分釋放的“完美”場景。
觀點4:數據的價值具有時間效應
有些數據的價值是時間敏感的,尤其是數據背后的信息旨在服務于用戶“即時”的判斷和決策。
例如,分析一個用戶的購買偏好,通常參考過去一個月的消費記錄,而三年前的消費記錄,往往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
也正是基于此,很多數據分析應用中,需要滿足“當下分析”的需求,在大數據技術的普及下,流數據分析已經成為十分關鍵的數據分析框架。
建立在流數據分析上的實時量測、實時監控、實時預警,已經成為典型的“時間敏感型”數字化業務應用模式。
觀點5:數據的價值具有“非線性”疊加屬性
何謂非線性,數據之間的融合不是簡單的線性加成關系。簡單來說,就是“1+1”不一定等于2,可能大于2,也可能小于2。
當1+1>2時,體現了不同數據維度在融合的時候,形成了更多“跨主題”的綜合業務場景,可以支撐更廣泛的數據關聯分析、數據計算推理等數字化應用實例;
當1+1<2時,一種典型情況是,不同渠道來源的數據在融合時會帶來不一致性,當這種不一致性很大時,會帶來對數據查詢和選擇的困惑,導致數據資源的可用性被“削弱”。
觀點6:數據可以有“負”價值
數據的價值不一定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負向”的。從數據中提取的信息可能具有誤導性,也可能是虛假或惡意的。
不管是有意或無意的因素,當數據的整體質量不高時,通過數據分析得到的結論往往會給業務帶來負面的影響。
比如,用戶可能基于數據做出錯誤的決策,或將關鍵事件的發生歸結為錯誤的原因,從而導致管理失能。
為了避免數據對企業帶來“負”價值,持續的數據治理是非常關鍵的管理舉措。在這其中,包括兩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一是識別有害數據,二是對有害數據進行剔除或整改。
觀點7:數據越分享,越有價值
數據的分享會帶來更多價值,單個業務方對數據進行分析的能力和相關認知是局限的,因此,對于數據價值的開發水平也是十分有限的。
對于同樣的數據,如果可以開放共享給更多企業內外的主體進行價值的挖掘,那么就可以充分地利用數據資源,在不同領域創造更大范圍的價值。
數據分享,除了基于拓寬數據的使用場景來提升數據價值,還可以通過與不同領域的外部數據進行融合,創造出更豐富的數據模型。
在極端的情況下,有些數據雖然自身難以挖掘出有意義的業務結論,但是在融合的過程中可能為其他領域的業務,帶來“意想不到”的交叉信息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