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住,ChatGPT不會失守!
原創?撰稿 | 言征
好久沒有這么熱鬧了!能引起世界范圍內全民大討論的產品實在太珍貴了,大腦高速運轉著想了一圈,似乎也只能借英偉達CEO黃仁勛的那句“iPhone時刻”,來形容更合適些。
問世5天,用戶破百萬。兩個月,月活1個億。
那么入場ChatGPT的ROI到底是多少?小編整理了ChatGPT的成本與營收模式,并簡要盤點了國內巨頭的布局與相關政策,以及開發者應該如何投入其中,希望能幫到大家。
一、造一個ChatGPT需要多少成本
ChatGPT的到來,雖說是“iPhone時刻”,但燒錢程度令人發指。這里整理了下相關機構的測算數據,分為初始投入成本、訓練成本和運營成本三方面介紹。
1.初始投入成本
國內知名券商國盛證券,曾測算過OpenAI在現階段需要的算力費用。以今年1月平均每天約有1300萬獨立訪客使用ChatGPT為情況看,對應芯片需求為3萬多片英偉達A100GPU,初始投入成本約為8億美元,而每日的電費也將在5萬美元左右。
2.訓練成本
光有了芯片,只是有了算力基礎,模型的訓練費用也是一大門檻。國盛證券則基于參數數量和token數量估算,GPT-3訓練一次的成本約為140萬美元;對于一些更大的LLM模型采用同樣的計算公式,訓練成本介于200萬美元至1200萬美元之間。
圖:各代GPT參數一覽
(在大模型的框架下,ChatGPT所使用的GPT模型,每一代參數量均高速擴張,預訓練的數據量需求和成本亦快速提升)
3.運營成本
首先是回復成本:馬斯克曾在推特平臺提問ChatGPT“每次聊天的平均成本是多少”。OpenAI的CEO阿爾特曼預期略顯苦澀:ChatGPT平均每次的聊天成本為“個位數美分”,并表示還需要努力優化成本。
那么到底這個“個位數”是多少呢?筆者根據以下數據得到了答案。
· 2023年1月,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的一份分析報告稱,ChatGPT的一次回復成本大約是谷歌搜索查詢平均成本的6倍-28倍。
?· 而根據摩根士丹利最新的一則分析估計,谷歌去年3.3萬億次搜索的平均成本約為每個0.2美分。
因此,可以看出ChatGPT聊天回復成本為1.2~5.6美分。
那么,每日咨詢量有多少呢?、根據Similarweb數據,截至2023年1月底,chat.openai.com網站(即ChatGPT官網)在1月27日-2月3日這一周吸引的每日訪客數量高達2500萬。
假設每日每用戶提問約10個問題,則每日約有2.5億次咨詢量。那么可以得出光支撐聊天成本這一項,一天的支出就高達0.3~1.4億美元。(當然,成本會慢慢降下來的。)
千萬美元只是入場費,一天幾千萬甚至過億美元的運營才是難以承受之重!
小冰公司CEO李笛算過一筆賬:“如果按照ChatGPT成本來考量的話,每天我要燒3億人民幣,一年要燒一千多億。
近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董事長John Hennessy也表示了對于成本的關注:基于大型語言模型的搜索的成本可能是標準關鍵詞搜索的10倍。該技術將產生數十億美元的額外成本,預計將對Alphabet集團的盈利能力造成沖擊。
所以說,再造一個全真“ChatGPT”,門檻實在太高了(大廠的“護城河”也會很深)。即便對于谷歌此類的國際巨頭,也不得不再三考量,慎重考慮。
二、OpenAI能賺多少
巨額成本的投入與支出,能否帶來預期的收入呢?OpenAI的翻身似乎回答了這個問題。
去年OpenAI財務上凈虧損達5.45億。而明顯人們目睹了ChatGPT的靈魂沖擊后,也不太懷疑它的變現能力。不久前,OpenAI宣稱預計今年會有2億美元收入,明年收入達10億美元。
目前來看,OpenAI圍繞ChatGPT 的盈利模式大致分為兩種:
1)提供API 數據接口,執行自然語言處理任務,按字符數收費;
2)ChatGPTPlus提供服務器忙碌時段優先響應等特權,并收取20 美元/月的訂閱服務費。
此外,如果我們把新Bing與ChatGPT融合來看,這種基于對話的智能搜索也會產生不菲的廣告收入。
話說回來,OpenAI的掌舵者阿爾特曼似乎對于商業化沒有太多的想法,他之前就對此問題表示:“我不知道。”但隨著后續業務的深度融合,吸金能力遠超我們的想象。
而回到國內,可能企業更關心的是業務場景,是先做B端還是先做C端的選擇問題。
三、爭先布局,大象起舞
互聯網流量見頂的時代,巨頭們都在忙于破局。在AIGC領域,似乎各大科技公司看到了一線曙光,開始積極布局,期冀將這場新興技術趨勢有效轉換成市場競爭優勢。
百度飛槳、騰訊優圖、阿里達摩院、字節、網易等AI研發部門開始了新一輪類ChatGPT產品的角逐。
其實,大模型這條賽道其實已經不算新鮮了,國內不少企業都有各自的積累和領域優勢。
不過目前來看,近期頭角崢嶸的當屬百度。
周四,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Q4及全年財報電話會上,格外凸顯出他對即將發布的“文心一言”的興奮與期待,甚至放言:“我們相信它將改變云計算的游戲規則。”
從會上公布的計劃來看,“文心一言”成為了接下來業務展開的“C位”——多項主流業務,例如,搜索、智能云、Apollo自動駕駛、小度智能設備等都將與它整合,其中,文心一言將通過百度智能云對外提供服務。3月將至,處于“沖刺期”的“文心一言”,即將破繭。
10余年的高額研發投入,等來一次爆發點。搜索面向C端、智能云面向B端,百度這頭曾經錯失移動互聯時代的大象,正在迎來一場全新全面的“起舞”機遇。
四、新名詞何以持續
技術概念層出不窮,更多的“時髦詞”是禁不起吹捧的。
上一次人們提及元宇宙時,還只限于“什么才是元宇宙”的想象,而后伴隨著人們對于“烏卡(VUCA)時代”的反復考量,呼聲漸漸淹沒。
一個可能的技術趨勢想要在社會中站穩腳跟,歸根結底還是要提供真正的價值。以ChatGPT為代表的AIGC技術,同樣要攻克以往“AI落地難”的痛點,讓AI在改善用戶體驗、創造用戶新體驗上、創造社會價值上仔細思考和創新。而這一點,也是最為核心的。
可喜的是,我們看到了它的價值。寫郵件、頭腦風暴、改寫代碼、寫總結等文字類的任務,的確能讓從業者省去很大的時間成本,相信未來還有在語音、圖像、視頻等內容類的多元場景看到AIGC的不俗表現。
當然除了核心價值之外,也離不開鼓勵創新的土壤。科技部昨日也回應了關于ChatGPT的問題:“我國對于任何一個新的技術,包括AI技術,在倫理方面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對科學技術發展趨利避害,讓‘利’更好地發揮出來。”
那么視角拉回到開發者,我們技術人需要怎么做呢?摒棄浮躁跟風的心態,扎實搞清要解決的問題,比上來就奔著看“股票漲跌”的熱鬧要務實些。比如,OpenAI的開發者正在研究降低模型訓練成本的實用方法。
2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創始人王堅的2023全球人工智能先鋒大會上表示:算力不再是開發者的瓶頸或借口。開發者要對整個行業有全盤的了解,了解算法的能力和邊界。
王堅表示,真正開發出頂級人工智能的開發者,遵循的思路是找到問題,用現有技術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本身實際上就是突破。
“你需要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