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孫成浩:云網融合的未來屬于智能云網
若要選出一個2022年度數字產業領域熱門詞匯,“東數西算”肯定榜上有名,這項比肩“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的國家重要戰略性工程,自2022年2月正式啟動建設以來,對我國數字產業的影響深遠。
“東數西算”是平衡東西部供需關系與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從現有技術層面出發,“東數西算”真正能起到“作用”,筆者認為需要有兩大支撐——網絡與云網/算網融合。
網絡的建設主要還是依靠電信運營商在基礎設施層面進行有序建設。云網融合則需要整個ICT行業齊心協力,共同推進其發展。
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下,算力作為數字經濟核心生產力,自然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眾所周知,算力時代,算力是中心,網絡是基礎。網絡貫穿算力的生產、傳輸和消費全流程,需要做到算力高效釋放、算力靈活調度、邊緣最優服務,讓千行百業可以像用電一樣便捷使用算力。
產業互聯網來了
隨著云計算的發展,云計算已經深入滲透到各行各業當中,成為幾乎全行業開展業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東數西算”背景下,如何能讓東西部的數據、算力實現更靈活的調度、傳輸,也要依托于云計算帶來的分布式的特點。云計算已經逐步從集中,走向邊緣。
在此背景下,云網融合就成了當下企業最迫切的需求之一,高穩定、高安全的云網融合需求,必須具有端到端的產品解決方案來進行滿足。根據相關統計,到2025年,85%的企業應用會部署在云上,物聯終端的數量也將呈幾何性增長達到250億。這意味著聯接云與端的網絡必然需要升級為云網。
阿里云作為國內市場份額最高的云廠商,在推進云網融合,云計算走向邊緣的過程中,也始終走在前面,近日,針對云網融合的未來趨勢、網絡如何實現智能化等問題,筆者采訪了阿里云智能云網絡產品線產品總監孫成浩。
云計算雖是因消費互聯網而興起,但當消費互聯網應用場景“天花板”已現之時,隨著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入局”云網絡,產業互聯網將成為未來云計算重點發力的領域。對此,孫成浩總結了未來云網絡方面幾大趨勢。
第一云網絡將逐步從解決企業內部鏈接問題,轉變為解決企業之間鏈接的問題。
第二云原生成為“基本操作”,“現在云網絡需要深度去解決應用連接的能力,需要更多的去感知應用。”孫成浩如是說。
第三云網邊端一體化已是大勢所趨。隨著物聯網、產業互聯網的發展,為了更快、更準確的鏈接,云網邊端一體化是必然的趨勢,也是滿足用戶切實需求的必要手段。
針對上述三大趨勢,阿里云于2022年發布了阿里云洛神云網絡3.0架構,據孫成浩介紹,新一代洛神云網絡的推出,也是阿里云在產業互聯網產品側的布局,“業務對云網絡的要求不僅是連接,更多期望的是連接足夠簡單、可靠、高效,我認為這會對云網絡的下一個階段,也就是智能云網絡提出了演進要求。”孫成浩指出。
網絡的數字化轉型
在孫成浩看來,智能云網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我認為智能是云網絡從誕生開始就伴隨著云網絡產生的,因為本身云網絡提供給用戶的使用體驗、配置體驗,與原本的傳統網絡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但確實對于早期公共云的用戶來講,對于‘智能’這樣一個關鍵詞的感知并不特別直接。”孫成浩強調。
隨著用戶需求的改變,網絡更智能已是必然的趨勢,網絡也步入“數智化”轉型的時代。那么,智能化到底對云網絡有哪些價值呢?在孫成浩看來,主要有三大價值。
第一,云網絡的智能化,是分布式云技術的重要支撐,也是“東數西算”能否“照進現實”的關鍵。
第二,實現云網邊端一體化。在物聯網、車聯網快速發展的當下,連接進“網絡”的設備五花八門,而混合云也已是未來云計算的主要形態,如何實現快速、便捷的連接,成為云網絡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智能云網能實現更快捷的鏈接與一體化管理的能力。
第三,讓網絡運維更簡單。智能化云網絡可以通過對網絡的診斷、監控,實現高精度、高準度的監控和診斷能力,為用戶提供一個更可靠的網絡。
在筆者看來,智能云網絡的核心就是網絡的數字化轉型,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入網絡之中,讓網絡更靈活、更安全的同時,具備感知能力。智能云網正如孫成浩所述,推進了云網絡的數字化轉型,這也是我國提出“上云、用數、賦智”的核心思想。
網絡的數字化轉型也為用戶帶來了諸多好處。例如,用戶使用智能云網之后,可以對網絡進行預先規劃,在高并發流量到來前,預先布置好網絡,以應對業務突發情況。
而智能云網也可在運維方面通過構建網絡模型,調整網絡參數,優化容量與資源配置等手段,達到云網協同的最佳狀態。
挑戰與未來
當云網融合成為大勢所趨,伴隨著越來越多技術的探索與應用的陸地,各種挑戰也顯現出來。當企業有大量業務急需上云時,對供應側的數據中心與網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企業上云的同時需要部署大量終端設備。海量且多樣化的物聯網設備并入網絡,也為云網融合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孫成浩表示,現有的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直接融入云網絡的方式并不適用,云網絡的數字化轉型也需要“定制化”,“云網絡里有大量租戶,每個租戶的流量、模型都不盡相同,這些租戶的流量擬合到一起,看到的模型也不一樣,如何從模型里找到某一個租戶的流量出現問題或者當某一個租戶的流量出現問題時,如何從龐大的流量里找到哪個節點出現了問題,我覺得都是大數據技術在云網絡場景里受到的比較大的挑戰之一,”孫成浩指出,“這時候就需要建立包括知識圖譜、故障預測在內大量相應的模型,才能解決問題。”
基于上述這些挑戰,阿里云一直在不斷優化、推陳出新,通過智能化的產品滿足用戶的需求。據孫成浩介紹,隨著全球網絡規模變得越來越大,同時還有一些對于網絡精細化調度的需求,今年4月,阿里云將會對云企業網絡進行一次全新升級,發布企業網2.0,“我們會對規模負責的組網進行升級,同時我們將具備支持基于意圖的Network policy以及安全服務鏈等相應的能力,并且實現自動化全局組網和路由同步的能力。”談及將要到來的云企業網升級時,孫成浩如是說。
對于未來阿里云在智能化方面布局,據孫成浩介紹,未來阿里云將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布局。
第一阿里云將提供智能云分支的能力,幫助用戶更高效地管理線下網絡。
第二阿里云將通過云企業網幫助用戶自動完成全球網絡的組件和交互。
第三阿里云將為用戶提供網絡智能服務產品,幫助用戶進行故障診斷和網絡配置等運維及規劃。
在“東數西算”的大背景下,智能云網已經成為了智能時代、算力時代重要的產業支撐,同時也是企業面向數字化升級的基石與中堅力量。持續迭代的智能云網,向世界展示了網絡價值的無限可能,也為企業帶來了數字化時代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