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占比超華為 為何蔚小理還被噴沒技術?
新勢力的砸錢力度超過了華為,是否就離特斯拉更進一步?
隨著理想汽車 Q3 財報出爐,新勢力頭部企業“蔚小理”都交出了最新的成績單。毫不意外的是,目前這三家車企依然處于巨額虧損之中,畢竟強如特斯拉也曾連續虧損十年。但是,“蔚小理”并未因為虧損而束手束腳,他們對待研發依然是毫不吝嗇的。
“蔚小理”研發支出占比創新高
話不多說,直接看數據吧。在今年第三季度。
蔚來交付 31607 輛,研發支出為 29.45 億元,占總營收的 23%。
理想交付 26524 輛,研發支出為 18.04 億元,占總營收的 19.3%。
小鵬交付 29570 輛,研發支出為 14.99 億元,占總營收的 22%。
蔚來的研發支出主要用于新車型、電池、芯片等硬件研發,自動駕駛、車機系統等軟件研發,以及補能體系。蔚來創始人李斌表示,以后每個季度研發費用將保持在 30 億元左右。
小鵬更加注重車型平臺的研發,以提升運營效率、降低研發成本,提升產品的軟硬件吸引力。
理想明年的研發投入將在 100-120 億元之間。由于理想現在所有的技術都是平臺化,研發將會更加高效,成本和效率都將得到優化。
超過 20% 的研發支出占比無論在哪個行業都是比較罕見的。作為對比的是,傳統車企的研發支出占總營收的比例一般在 3%-5%。
2021 年,上汽集團研發投入為 197 億元,同比增長 47%,占營收比重為 2.71%。
2021 年,中國一汽研發投入為 214 億元,同比增長 4%,占營收比重為 3%。
2021 年,吉利汽車研發投入為 55 億元,同比增長 48%,占營收比重為 5.4%。
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壓力之下,傳統車企在最近幾年紛紛加大了研發投入,錢其實并沒有少花。但是因為涉及到的品牌、車型和技術領域眾多,戰線拉得太長,實打實用于智能網聯領域、花在刀刃上的錢并不比新勢力多。
研發是一場馬拉松
在中國的本土企業中,華為因為長期對研發的高投入而備受推崇,成為了自主創新的代表。2021 年,華為全年的研發投入為 1427 億元,占總營收的 22.4%。
雖然絕對金額相差幾十倍,但如果單看研發支出占總營收的比例,蔚來已經超越了華為,小鵬和華為差不多,理想也只稍稍落后一點。
憑借超高的研發投入,華為被譽為國貨之光,廣受消費者歡迎。而“蔚小理”也投入了海量的研發資金,卻時常被質疑“沒有技術”、“不懂造車”。
中國的消費者為何如此“雙標”?
原因很簡單,華為拿出了令人信服的研發成果,提升了消費者的用戶體驗。而“蔚小理”雖然沒少花錢,但暫時還沒有研發出世界領先的技術。
長期以來,“蔚小理”都在追趕特斯拉,卻始終無法超越特斯拉,其智能化功能并沒有根本性地改變消費者的用車體驗。
但這并不意味著“蔚小理”的研發投入打了水漂。研發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不斷的積累,投入和成果很難按季度來衡量。研發投入的量變有極大可能會帶來技術的質變,持續的高投入終將會帶來合理的回報。
特斯拉的累計研發投入已超過250億美元
這也是特斯拉曾經走過的路。在過去十多年中,特斯拉的累計研發投入已超過 250 億美元,正是這種不計虧損、在全新技術領域持續不斷的高投入造就了特斯拉如今的地位。從研發投入的角度來看,“蔚小理”要追上特斯拉還早著呢。
更多精彩原創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智能車指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