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到2027年元宇宙可能成為企業的搖錢樹
Gartner對??元宇宙??的預測是該公司在大會上公布的十大戰略技術趨勢之一。該機構將元宇宙描述為“集體虛擬3D共享空間,由虛擬增強的物理現實和數字現實融合而成。”此外還具有持久性,并提供增強的沉浸式體驗。
Gartner表示,一個完整的元宇宙將獨立于設備,不會由某一個供應商所獨有,并將擁有由數字貨幣和不可替代代幣(NFT)支持的虛擬經濟。
Gartner的預測引起了一些行業分析師的質疑。總部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圣何塞的SmartTech公司總裁兼首席分析師Mark N.Vena說,“這種說法有些過于樂觀了。元宇宙實現商業運營需要真正的元宇宙應用的到來,這些應用將在企業客戶中具有廣泛的吸引力。”
他強調,“在一個或多個提高生產力的元宇宙應用出現之前,我認為2027年達到40%采用率將是一個挑戰。”
面臨挑戰
紐約消費技術咨詢機構Reticle Research首席分析師羅Ross Rubin也指出了一些可能阻礙企業廣泛采用元宇宙應用的挑戰。
他說:“在核心層面上,我們需要改進設備的尺寸和能效,并在制造、工程和其他工業應用領域之外提供更廣泛的應用。然而,除了這些與AR相關的改進之外,還有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即元宇宙是否會像互聯網一樣發展成為一個單一的、可廣泛訪問的平臺,或者是否會像企業采用云計算技術一樣,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構建自己的應用。慶幸我們開始看到一些令人鼓舞的標準設定,例如元宇宙標準論壇。”
總部位于俄勒岡州的咨詢服務機構Enderle集團總裁兼首席分析師Rob Enderle認為,Facebook母公司Meta公司的不利表現也可能是導致元宇宙的廣泛應用出現問題的原因之一。“Facebook公司在元宇宙方面的表現和努力太糟糕了,給整個行業蒙上了一層陰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是元宇宙行業的最大投資者。”
Facebook公司在這一細分市場的表現就像在暗示元宇宙是一種虛假技術,而英偉達的表現則要好得多,寶馬也很好地實施了一些舉措,這顯示出Facebook目前似乎正在破壞元宇宙的發展潛力。”他補充道。
需要耐心
紐約市數字營銷機構Qulture首席執行官Quynh Mai指出,很多進入元宇宙領域的企業缺乏更多的耐心。“一些企業進入元宇宙領域時,可能會感到氣餒,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仍是一個新生但正在發展的平臺,他們沒有在Decentraland或The Sandbox等元宇宙應用中看到大量用戶,然后就決定放棄。”
她說:“堅持不懈至關重要,因為驅動Web 3.0的技術正在快速發展,開發人活動在呈指數級增長,所以對企業說,現在進行嘗試是很重要的,這樣他們就可以隨著Web 3.0的發展擴展他們的項目。”
“隨著美國經濟衰退的逼近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出的警告,許多企業正在退出Web 3.0領域,并只專注于短期問題。然而,就像Web 1.0和Web 2.0時代一樣,沒有致力創新的企業將會落后。”她補充道。
Mai還說,“Web 3.0的采用將由Z世代(占世界人口的25%)推動,因此到2027年,沒有堅持這一路線的企業將無法取得成功,也無法與這一群體建立緊密的聯系。”
超級應用
Gartner還預測,到2027年,全球50%的人口將是多個“超級應用”的日常活躍用戶。 超級應用將應用、平臺和生態系統的功能結合在一個程序中。除了擁有自己的一組功能之外,它還為第三方的附加組件提供一個運行平臺。
Gartner副總裁Frances Karamouzis在一份聲明中解釋說,“雖然超級應用的大多數例子都是移動應用,但這個概念也可以應用于桌面客戶端應用,例如Microsoft Teams和Slack,關鍵是超級應用可以整合和替換多個應用程序,以供客戶或員工使用。”
Enderle也指出,多功能應用一直對用戶有吸引力。“一個能做很多事情的應用總是比多個專注于單一功能的應用更有吸引力,因為人們不希望學習和掌握大量復雜的應用。因此,超級應用的相對簡單性、可感知的成本和實用性使其更具吸引力。”
Rubin解釋說,自從埃隆?馬斯克表示想收購Twitter作為開發一個超級應用的助推器之后,行業媒體一直在關注超級應用方面的動態。“這方面的成功模式就是中國公司騰訊開發的微信,它被用于閱讀新聞、支付費用和打車等多種任務。國外公司復制它的成功面臨著更高的障礙。不過蘋果公司已經支持通過其Messages應用玩游戲以及匯款,Telegram支持附加的機器人應用可以提供除消息之外的許多功能。”
可持續性
Gartner指出,一個貫穿所有其他領域的戰略趨勢是可持續性。該公司援引其最近的一項對CEO們進行調查的報告稱,環境和社會變革現在是投資者的優先事項,僅次于利潤和收入。這意味著,企業高管必須在創新解決方案上投入更多資金,以滿足ESG(環境、社會和治理)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Gartner副總裁David Groombridge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如今只是提供可持續技術是不夠的,這些主題受到環境、社會和治理期望和法規的影響,這些期望和法規會轉化為采用可持續技術的共同責任。”
他強調:“每一項技術投資都需要考慮其對環境的影響,并考慮到子孫后代的福祉。實現可持續目標需要采用可持續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