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報告(2022)》發布: 區塊鏈技術助推粵港澳大灣區步入2.0新時代
7月19日,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下稱“綜研院”)主辦的《數“鏈”大灣區——區塊鏈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報告(2022)》發布會在深圳舉行。報告提出,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在破解粵港澳大灣區制度差異堅冰、支撐實體經濟跨越和賦能社會治理創新等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可有力助推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步入2.0新時代。報告以豐富的區塊鏈應用場景實踐案例,展示了區塊鏈在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方面的作用和貢獻。
會上,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彭海斌作開場致辭;著名經濟學家、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發表了《粵港澳大灣區與金融科技發展》主題演講;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助理劉國宏發布《數“鏈”大灣區——區塊鏈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報告(2022)》;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長唐杰,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數據安全研究院執行院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劉川意分別對報告做深入點評;微眾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馬智濤,深圳壹賬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顧青山,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澳門立法會議員龐川分別作為產業實踐代表和學界實踐代表做了精彩的主題演講。
粵港澳大灣區吹響區塊鏈崛起號角
彭海斌在致辭中表示,數字經濟作為新興經濟形態,正在推動生產生活、社會治理和政務服務的深刻變革。區塊鏈作為數字經濟的關鍵底層技術和可信基礎設施,對要素配置的優化、差異制度的融合、商業模式的創新、服務效率的提升等等,均具有重大現實價值。
樊綱談到,受疫情、俄烏戰爭等國際局勢變化影響,國際交易體系、貨幣結算體系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由于區塊鏈具有私密性、真實信息互相信任、重復信息不用重復驗證等特點,大大提升了交易效率。新的問題引發新的思考,也不斷產生新的需求,只有持續加大技術創新、產業創新,才能實現持續性高增長。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
劉國宏在報告發布時表示,綜研院課題組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在半年多時間中走訪調研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多家科技和金融企業。研究發現,大灣區已有眾多機構前瞻性地布局了以區塊鏈為代表的眾多前沿科技,有效地開展了可信底層基礎設施建設、國產開源創新生態探索等一系列重大創新實踐,在區塊鏈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中積累了諸多應用案例,為撰寫報告提供了大量、詳實的素材。
劉國宏指出,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1.0時代的硬件對接、前店后廠、梯度分工等淺層融合訴求,正在被2.0時代的制度相容、經濟相生、社會相通等深度融合訴求取代。粵港澳大灣區依托區塊鏈等前沿科技,在多元制度環境中實現可信數據流動或利用,提高人流、物流、資金流的效率和效益,極大拓展經濟互為腹地、融合創新的“新疆域”。
根據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對區塊鏈政策支持力度大,2021年區塊鏈相關政策達106部;全年有3282件與區塊鏈相關的發明專利申請,占全國總數的31%;大灣區區塊鏈創新創業活躍、應用場景豐富,“人才磁石”效應顯現。粵港澳大灣區正在成為眾多科技創新的試驗田,目前已有微眾銀行、騰訊、平安、華為等一批大灣區的優秀企業或機構前瞻性布局了以區塊鏈為代表的眾多前沿科技,卓有成效地開展了可信底層基礎設施建設、國產開源創新生態探索等一系列重大創新實踐。
唐杰在點評報告時提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區塊鏈應用成果已經十分豐富,區塊鏈備案項目數量位于全國前列、一批區塊鏈領先企業正在涌現,不僅能有效解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內制度差異導致的人、貨、資金流通不暢,更助力數據要素的跨境、跨域使用。他認為區塊鏈等新技術應在大灣區積極開拓應用場景,并提倡具有領先技術的企業開放開源,營造良好生態。
劉川意表示,區塊鏈的一個作用是存證和溯源,不可篡改并可以溯源,這個功能決定了其可以是數字時代的重要基礎設施。作為基礎設施,區塊鏈第一要開源,第二源代碼要做形式化的驗證。另外,區塊鏈應該要縱向打通,要有一些重要的應用反饋給這些基礎設施,從而加強基礎設施的不斷的迭代,讓這個基礎設施做的更加清晰。
微眾區塊鏈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作為產業實踐的代表,馬智濤在分享中指出,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面臨著制度性差異、缺乏數字基礎設施等核心挑戰。對此他表示,“區塊鏈,尤其是聯盟鏈,是技術領域公認的傳遞信任的機器。基于區塊鏈技術以及以個人為主導的分布式數據傳輸協議,可以有效促進數據要素的流動,助力大灣區一體化融合發展。”
微眾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馬智濤
據了解,作為中國首家數字銀行,微眾銀行立足粵港澳大灣區,服務全國普羅大眾和小微企業客戶。微眾銀行堅持“讓金融普惠大眾”初心,保持穩健、審慎、合規經營,以科技創新探索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新模式,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目前,微眾銀行已累計服務有效個人客戶數達3.4億,服務小微企業近280萬家。
成立以來,微眾銀行就一直將區塊鏈作為金融科技的核心技術之一,并于2016年牽頭發起了金融行業的區塊鏈聯盟“金鏈盟”,始終堅守區塊鏈技術全面安全可控理念,依托金鏈盟開源工作組協作打造了金融級聯盟鏈底層開源平臺FISCO?BCOS,并實現全鏈路國產化支持,極大加快了粵港澳大灣區區塊鏈開源生態的發展。
作為一大亮點,報告引用了大量基于FISCO BCOS,并在粵港澳大灣區落地的應用案例。諸多微眾銀行提供區塊鏈開源技術的典型案例被重點介紹:在數字經濟發展方面,“粵澳跨境數據驗證平臺”、“珠三角征信鏈”、“深證金融區塊鏈平臺Capital BCOS”等案例入選;在數字社會建設方面,“澳門智慧城市建設之證書電子化”、“粵澳健康碼跨境互認”等案例入選;在區塊鏈推動數字政府建設方面,“網貸機構良性退出投票平臺”、“區塊鏈司法存證仲裁服務平臺”等案例入選。報告還收錄了“灣區金融科技人才鏈”、“騰訊99公益日”、“深圳水務集團工地安全管理系統”、“智慧司法區塊鏈留痕系統”等眾多基于FISCO
BCOS的典型案例。
目前,微眾區塊鏈與多方共建的開源聯盟鏈生態圈已匯聚超過3000家機構與企業、7萬多名個人成員,成功支持了金融、醫療、司法、農業、制造業等多個行業的數百個區塊鏈應用落地,支撐產業數字化的標桿應用超過200個。
顧青山指出,區塊鏈為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分布式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作為平安集團孵化的金融科技旗艦,金融壹賬通集中三大獨特優勢:平安驗證、技術領先、開放平臺+生態。金融壹賬通在金融科技方面深耕多年,對金融+區塊鏈的應用有豐富經驗,在專利、國產化等方面有深厚的積累,可以滿足金融機構區塊鏈的實際需求。
龐川最后表示,當前學術界對區塊鏈的研究方向可分為對技術的研究和對應用的研究兩大方面。學術界除了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培養人才,2022年6月,區塊鏈工程(080917T)通過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四年后將正式誕生第一批區塊鏈工程的本科畢業生。在這之前,部分高校通過設置區塊鏈相關的交叉專業展開人才培養。此外,中央網信辦官網在2021年12月22日發布的《關于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入選名單的公示》給出了教育領域的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入選名單,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知名高校都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