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搞懂數字化轉型,才能走出“深水區”
從工信部獲悉,統計測算數據顯示,從2012年至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1萬億元增長到超45萬億元,數字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
Gartner也在近期發布了數字化經濟報,報告顯示“數字經濟”2021年在中國經濟中占比已達到40%,除互聯網等傳統數字經濟領域外,金融、零售、高端制造等領域的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整體成熟度正在不斷提升。
Gartner報告指出,“數字經濟”是指數字化設備、數字化服務,以及數字化技術所產生的新的交互和業務場景。并且將數字化轉型劃分為信息化、數字化、智能自動化三個過程。
數字化轉型本身就是數字經濟的一種重要體現,數字化轉型對企業已經是一個非常熟悉的概念。Gartner研究副總裁孫志勇(Daniel Sun)博士認為,很多企業還沒有區分清數字化和數字化轉型,他們對IT的定位有明顯的偏差,這也是很多企業在數字化轉型“深水區”出不來的原因。
Gartner研究副總裁孫志勇(Daniel Sun)
現在再談數字化轉型我們要賦予更多的意義,Gartner把數字化轉型分為深水區、加速期和收獲期三個階段。
孫志勇表示,數字化轉型的變化程度比較快,現在很多人都在說數字化轉型已經進入深水區,現在其實已經有很多企業從深水區進入到加速期,甚至進入收獲期。
數字化轉型不同階段的企業有著不同的特征,深水區的企業把數字化轉型等同于IT,加速期的企業更多聚焦在IT與業務的融合,收獲期的企業已經不在考慮IT的定位和與業務融合,而是關心商業模式上的創新。
不同階段的企業有不同需要明確和解決的問題:
- 深水區的企業需要明確:什么是數字化轉型,如何正確定位IT在數字化轉型中的作用,如何確保企業高層助力數字化轉型;
- 加速期的企業需要解決:如何通過解讀政策來尋找IT與業務融合的方向,如何在戰略層面上實現IT與業務融合,如何在運營層面上實現IT與業務融合;
- 收獲期的企業需要解決:如何設計數字化商業模式創新與轉型,如何通過“組裝式業務”為數字化轉型打下基礎,如何通過數字化生態收獲數字化轉型成功。
一些特色行業,像金融行業的產業政策就是在幫助行業數字化轉型梳理方向,這也是因為監管部門的科技水平、科技動向、洞察能力越來越強。如何判斷出企業現在處在哪個階段是很重要的,這樣才能專注于解決當前的關鍵性問題。
“很多人都在講,數字化轉型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要多大程度介入到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很多企業沒有弄清楚。一把手需要解決數字化轉型道路上的關鍵障礙,而且這些障礙是業務部門和IT部門無法單獨解決的?!睂O志勇說道。
如果沒有了解業務需求去做數字化轉型,就只是完全的交付和被動的執行,只有理解了整個產業政策和動向發展之后,就能更有效的與集團或者業務部門進行更為深度的溝通,更好的定位自身發展方向。
在運營模式上企業需要全面推進“IT與業務融合”,“財務、決策、績效、人才、外包、組織、地點、工具、工作方式”九個關鍵方向,是幫助企業從規劃到落地非常重要的保障手段。
在人才方面,未來“舵手型人才”會更加受到企業重視,他需要考慮未來IT投入時,如何從業務場景出發,一方面懂商業模式,一方面具備一定的科技基礎,提前部署“舵手型人才”能夠讓企業發展的速度和效能進一步提升。
除了互聯網行業,金融和零售這些數字化相對領先的行業,央企和國企是具備潛力的行業,因為現階段央企和國企的數字化轉型正在不斷引入數字化技術,重點在自動化、數據和管理流程改造,這些企業一旦投入進來,發展和變革的速度是可以想象的。
如何通過數字化生態收獲數字化轉型的成功?孫志勇認為,“生態”是數字化轉型中的高階打法,也是實實在在能夠變現的一種打法。變現方式一方面可以通過對外科技輸出,一方面通過生態連接多個體系。
中國提出的信創、自主可控在某種程度上會刺激本土科技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通過數字化手段帶來新的服務和場景,國民經濟又被進一步刺激,所以數字化轉型對于數字經濟有著絕對的正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