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數博會:把脈工業互聯網發展之道
原創
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簡稱數博會),是全球首個以大數據為主題的博覽會,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自2015年創辦以來,數博會始終秉承“全球視野、國家高度、產業視角、企業立場” 的辦會理念,積極探索數字經濟時代國際合作新機制,為全球大數據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助推全球大數據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
昨日(5月26日),2022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以線上方式在貴州省貴陽市開幕。大會在“數據創造價值、創新驅動未來”主題下,以“搶數字新機 享數字價值”為年度主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等領導紛紛發表了視頻演講和致辭。黃坤明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上,數字經濟前景廣闊、大有可為。要激活數據要素價值,以實際應用需求為導向,強化高質量數據要素供給,全面深化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全鏈條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當今,工業互聯網已成為新發展階段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工業互聯網賦能數字化轉型”論壇中,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副司長王建偉、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總工程師張曉彤等專家和企業代表,圍繞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政策及路徑、工業互聯網賦能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工業互聯網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等內容展開了深入探討。
王建偉副司長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演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入融合發展,工業互聯網已成為把握時代機遇、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近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實施了一系列銜接有序的政策措施,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逐漸從概念走向落地,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平臺體系持續壯大。在各方的積極推動下,平臺建設成績顯著,“綜合性+特色型+專業性”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體系初具規模。截至目前,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150個,連接工業設備總數超過7600萬臺套,對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撐能力不斷增強。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初步建成,重慶、山東、浙江等區域分中心建設有序推進,數據匯聚賦能能力持續提升。
二是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加速向制造業滲透,工業互聯網應用已覆蓋40多個國民經濟重點行業。平臺化設計、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不斷涌現,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等新業態不斷壯大,平臺賦能、賦值、賦智作用日益凸顯。截至今年3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和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5.5%、75.0%。
三是數字化轉型加速深化。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領域的深度應用,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不斷深化,推動轉型方式從單點應用向綜合集成轉變,轉型內容從生產外圍環節向高價值環節延伸,持續催生新模式新業態。截至今年3月,開展網絡化協同的制造企業和服務型制造企業比例分別達到39.2%和29.9%,數字化改造的提質降本增效作用顯著。
四是試點示范持續深化。我們以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遴選、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創新領航應用案例征集等工作為重點抓手,滾動遴選了20余家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近200個平臺創新應用試點示范以及140余個優秀解決方案。推動長三角、山東、廣東、成渝地區創建工業互聯網示范區,打造平臺發展高地。
談到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未來,王建偉副司長表示,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業互聯網和數字化轉型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持續推進工業互聯網建設,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提升平臺賦能水平。繼續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持續完善多層次、系統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持續推動工業企業和工業設備上云上平臺。加快推進工業軟件、智能傳感器等數字化改造關鍵產品研發創新和產業化。培育優質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商,鼓勵面向傳統產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需求研制個性化解決方案。
二是深化融合創新應用。深入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進基地、進園區、進集群。研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指導文件,推動關鍵領域標準研究,指導企業明確轉型路徑,加快轉型步伐。深化工業互聯網平臺在重點行業領域的融合應用,提升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等產業鏈各環節數字化水平。
三是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加快建立數據資源確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和安全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范,健全數據產權交易和行業自律機制。引導互聯網企業、電信運營商、工業企業等開放數據,提升數據供給數量和質量。開展數據資產評估國家標準研制和試點示范,大力發展數據資產評估、登記結算、交易撮合、爭議仲裁等市場運營體系,培育一批數據交易服務商。
四是營造良好產業生態。高質量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合作中心,建好用好平臺應用推廣中心。完善工業互聯網及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人才培養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新模式。加快研制工業數據交互等基礎共性標準,持續完善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標準體系。深化產融結合,鼓勵金融機構定向開放面向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金融服務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