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不安全?隱私計算讓數據“可用不可見”
市場經濟中,大多新事物之所以得到關注,是因為有了提前輿論造勢。輿論熱度往往代表了市場熱度。市場驅動需求,帶來的是創業者和投資者的聞風而至。多數互聯網模式的興起,大抵如此。
但也有特殊,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大眾未知或未感的情況下,相關技術及應用,已經悄然蔓延創投圈,并在產業鏈上,找到了自己的專屬位置。隱私計算就是其中典型。
講個筆者親歷故事:
筆者最早聽說“隱私計算”這個詞的時候,大約在半年前。與一朋友交談,由于對方是業內出身,聊天中難免充滿了隱私計算的高深技術用詞。在對方連續十分鐘的有關隱私計算的發言后,我依然很懵懂。
但我還是堅持用外行解讀,為他的講話做了簡單總結:“所謂隱私計算,就是數據安全的一種算法吧。現在數據安全確實需要提上日程。”
對方極力否認:“不,不,不只是數據安全……”
于是,我更迷惑了。接著他便開始了下一輪十分鐘的隱私計算概念講述。
中間,我忍不住擇機打斷他:“嗯,隱私計算,說到底還是數據安全的問題。”我們各自堅持自己對隱私計算的解讀方式。
后來我想,當一個人深入一門行業的時候,他的理解一定是深入、細致,且具有發散性的。隨著我對隱私計算的更多了解,我越來越后悔當初不該那么簡單粗暴地打斷他。顯得我如此的外行又不近人情。
那么,隱私計算到底是什么呢?在數據時代,又有哪些效力?
“密碼學”揭開隱私計算的隱私
在隱私計算的認知上,從當初“數據安全”,如今我有了更多的認識——數據時代,數據安全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而隱私計算,在數據應用,政策法律合規性的要求下,以密碼學為技術邏輯,由技術提供方和數據運營方,提供可信的算法模型。實現數據的可信流通,為數字時代的發展保駕護航。
說隱私計算是技術略顯勉強,事實上它是多項技術組成的系統。
在隱私計算的關鍵技術方案中,以下三種技術實現思路是隱私計算的主要技術方案:以密碼學為核心的多方安全計算(MPC)、融合隱私保護技術的可信聯邦學習(TFL)、依托可信硬件的可信執行環境(TEE)。
隱私計算涉及到的密碼學、數學、分布式系統和底層硬件、差分隱私、可信執行環境、算法模型等學科技術中,最核心的當屬密碼學。尤其是同態加密(Homomorphic Encryption,HE)的應用,作為一項新型加密技術,可實現數據加密后仍然可以被分析處理,如檢索、統計、AI任務操作。在學術研究中,同態加密可以分為加密神經網絡、加密KNN、加密決策樹和加密支持向量機等算法。其所使用的加密函數性質在數學上稱為同態性。
筆者認為,密碼學的技術邏輯,可作為支撐隱私計算的底層邏輯。
另外,算法模型常被看作是數據智能化的路徑。在隱私計算中,算法模型成為了加密模型。在數據提供者和數據運營者之間,正是由加密模型搭起了一座實現數字“加密”的橋梁。在有關隱私計算的技術方案里,模型的應用依然是實現“可用不可見”的關鍵環節。不可逆的密文交互模型訓練與構建,是數字這個基礎資料,實現隱私保護和智能化的利器。
依托隱私計算的技術邏輯看市場應用:隱私計算可在數據生產要素市場化匹配的同時,實現數據可信流通。進而在數字時代發揮自己在金融、政務、醫療等多領域的數據管控作用。
但隱私計算也有內卷。隱私計算在數據真實性、數據來源、數據確權及流轉過程是否安全和合規等方面,也會陷入無法計算的困境。
不過解決之道已經顯現。區塊鏈共識和智能合約機制,提供了數據真實性驗證和審計,實現數據安全流通及數據確權等。可實現數據溯源、難以篡改、公開透明、智能合約自動執行等特點的區塊鏈技術,與隱私計算的融合,可以有力解決多方協作與信任問題。兩者融合產生的價值,無疑為數據安全帶來更多的期待。
數據安全拓展隱私計算前景
在實現數據安全的通道上,數據脫敏、匿名化、假名化、去標識化,差分隱私和同態加密均可實現某種程度的隱私數據保護。隱私計算可以說是博采眾長。
隱私計算的發展,自然有其可依賴的市場環境。近幾年,全國人大先后出臺了《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三法聯動的政策引導和市場驅動下,中國隱私計算在“產學研”上有了協同發展,且正在得以加速商用。
以下數據,驗證了隱私計算在中國的市場前景:
根據IDC調研發現,2021中國隱私計算市場規模突破8.6億元人民幣大關。預計至2025年將達到145.1億元。相對《“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發展目標提出2025年,大數據產業測算規模突破3萬億元的份額,還微不足道,但隱私計算在基礎產品服務,數據運營商業模式方面的巨大市場空間,已經被資本追捧。
據企查查、艾瑞咨詢等行業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2022年Q1,中國隱私計算行業共計發生55起融資事件,累計融資金額超30億元人民幣。
而在市場參與者中,數據使用方、數據提供方和隱私計算服務商構成了隱私計算產業鏈的三方主體。但進一步分析,隱私計算的相關產業鏈條除了垂直廠商,還涉及IT、云計算、區塊鏈,AI及大數據,安全科技等公司。包括各類綜合科技類企業,都將成為隱私計算市場大格局中的一環。
當下,中國隱私計算仍處于基建期,但發展迅速。在市場需求和政策引導下,隱私計算在場景拓展,產品應用以及技術升級,實現全域數據流通方面,有巨大的市場發展遠景。
在由探索期向成長、成熟期的過渡中,中國隱私計算產業在金融保險,政務、通信、醫療等多領域,進行了有效的應用實踐和增量空間探索。
據艾瑞咨詢研究院調研數據,預計2022年展開隱私計算投入的金融機構數量約是2021年的2倍或2倍以上。另外2022《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推進5G規模化應用,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智慧城市、數字鄉村。因此,政務方面,國內多地已將隱私計算納入城市數字化發展規劃(如數字政府、數字社會建設)中。隱私計算,正賦能越來越多的智慧城市建設。
據公開報道,廣東省去年7月發布的《廣東省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方案》中,就提出了構建包含隱私計算在內的新型數據基礎設施;成都也將在全國率先建設基于超算中心的隱私計算平臺。
預計未來2-3年,即2025年前,隱私計算將由探索實踐,逐步實現更多的場景落地。完成隱私計算的技術應用和初步探索期。接下去,行業將迎來快速成長期和膨脹期。隨后,行業回歸理性將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