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比近五成!網絡信息安全成315晚會重中之重
口碑營銷公司操縱搜索結果
一家為企業提供口碑服務的互聯網技術公司宣稱專為企業打造品牌、搜索、口碑的閉環私域流量池,該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網民在問答、百科、論壇等尋求幫助時,所看到的問題和答案,很多都是由他們這樣的口碑公司冒充真實用戶“自問自答”做出來的。例如,在一組關于元宇宙概念產品的問答中,其中一個問題涉及元宇宙虛擬地產投資,回答內容稱投資虛擬地產正值火熱,并稱自己在某公司平臺投資虛擬地產。
除了雇傭水軍冒充真實用戶自問自答誤導網民外,口碑營銷公司還有一種技術“萬詞霸屏”,通過對上萬個海量關鍵詞的設定,讓用戶在搜索時,被推廣公司始終能排在前面,記者在系統后臺看到他們為某國際學校做的萬詞霸屏,當有家長搜品牌校區、靠譜小學、靠譜校區,這所國際學校都會排在靠前的名次。
而對于一些用戶發布的批評性報道、用戶投訴等,口碑營銷公司也會利用技術手段,直接讓網頁顯示成,找不到內容的404頁面。
瀏覽網頁就能泄露手機號
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手機瀏覽了某些網站,沒有留下電話,卻接到了相關行業推銷電話。杭州一家提供此業務的公司介紹,用戶只要瀏覽網站,就算沒留電話,也可以給用戶打電話。每個人手機上對應著一個MAC號(手機識別碼),可以匹配到這個手機。撥打騷擾電話的公司使用這樣的數據,這家公司收取每條三元的費用。除了利用加密的號碼給用戶撥打騷擾電話,部分公司還能通過技術手段,獲取用手機上網用戶的明碼手機號碼。
此外,還有一些公司會專門為電銷團隊搭建外呼系統、提供外呼線路。他們的系統可以隱藏真正的主叫號碼,防止被投訴。大量騷擾電話為其帶來了豐厚的話費收入,一年純話費收入近一個億,騷擾電話能占80%往上。
軟件下載平臺高速下載藏陷阱
很多用戶在想要安裝軟件的時候,可能會去一些專門的軟件網站去下載。但經常多了不需要的軟件,莫名其妙出現一些彈窗廣告,甚至電腦變得有些卡頓。記者在多家下載平臺下載軟件時都出現類似問題,這些下載平臺使用的下載器都有一個綠色的、很顯眼的高速下載選擇,下面還有一行小字提示:提速50%,需下載高速下載器。
而在調查采訪中,該公司銷售部業務經理卻告訴記者,所謂的高速下載,就是為了誘導用戶通過他們的下載器下載軟件。當選擇了所謂的高速下載之后,等待用戶的并不是高速,而是一道道捆綁陷阱。為了更多地捆綁安裝軟件,該公司為用戶設置的陷阱一個比一個隱蔽。用戶即使將所有默認勾選取消掉,關閉下載器,有時也會有彈窗廣告像牛皮癬一樣不時出現在電腦右下角,如果用戶習慣性地點擊右上角試圖關閉廣告,就很可能會被偷偷的靜默安裝其它軟件。該公司的一位經理聲稱,他們與國內200多家軟件下載站合作,每日觸達用戶兩千萬,年營收超過12億元。
免費WiFi暗藏陷阱
應用市場上,打著提供“免費WiFi連接”服務的應用程序比比皆是。對此,今年晚會首次設立的“315信息安全實驗室”對此展開了專門測試,測試人員嘗試了所有羅列的WiFi資源,沒有一個能連上。奇怪的是,測試結束后,兩個陌生的應用程序正在自動下載到手機里。原來連接時點擊過的“確認”和“打開”字樣的彈窗,都是偽裝的廣告鏈接。一旦用戶被誘導點擊,沒有任何提示,廣告鏈接中的應用程序就會自動安裝到手機里。
工程師進一步測試發現,這類免費WiFi的應用程序還在后臺大量收集用戶信息。其中一款應用程序一天之內收集測試手機的位置信息,竟然高達67899次。這意味著用戶從早到晚、包括睡覺,這些應用程序都在不斷定位,用戶的生活軌跡、行蹤,甚至是職業、喜好都會被曝光。更可怕的是,多了這些應用程序后,手機間歇性抽瘋,各種廣告自動彈出,不看夠5秒還關不上,用戶躲也躲不掉。
低配的兒童智能手表成為行走的偷窺器
如今兒童智能手表幾乎成了孩子們的“標配”,不少低配版的兒童智能手表在各大電商平臺暢銷熱賣,“315信息安全實驗室”對此展開了專門的測試。工程師將一個惡意程序進駐到一款有著10萬+銷售記錄的兒童智能手表中,實現了對手表的遠程控制。工程師可以對孩子實時定位,不間斷收集孩子的移動軌跡,輕松圈定孩子的活動范圍,甚至可以判斷出:孩子的家離學校很近,5分鐘就能走到;還能實時聽到孩子和家人的聊天內容、看到孩子放學在書桌前做手工。
為什么兒童智能手表會成為一雙時刻偷窺的眼睛?測試人員發現,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操作系統過于老舊。其使用的是沒有任何權限管理要求的安卓4.4操作系統,距今已將近10年,。廠家出于壓低成本的考慮,選用低版本的操作系統,這意味著在這樣的兒童手表上,各種App安裝后,無需用戶授權就可以開啟多種敏感權限,輕易獲得孩子的位置、人臉圖像、錄音等隱私信息,孩子的安全隱患可想而知。
工信部2021年超500款違規App下架
此外,在晚會前夕的“315在行動”特別節目中,報道強調信息通信領域的違規行為,是近幾年“3?15”晚會持續關注的焦點。2021年全年,工信部累計檢測208萬款App,通報1549款違規App,對514款拒不整改的App進行下架處理,重點整治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過度索權、頻繁騷擾、侵害用戶權益等方面問題。監管加強的同時,法律保障也不斷完善,2021年9月1日和11月1日,《數據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先后正式施行,對應用程序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大數據殺熟”等行為作出針對性規范。
去年的315晚會曝光了“人臉識別亂象”、“手機清理類軟件”、“販賣個人簡歷信息”等亂象,梳理近年來的央視3·15點名批評的問題,不難發現,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常常是“座上賓”。數字經濟時代,隨著個人信息價值的凸顯,個人信息收集亂象突出,個人信息泄露事件頻發,個人信息濫用嚴重,個人信息安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安全419也在此提醒涉及用戶個人信息采集和使用的互聯網平臺,在萬物互聯的時代,產品的信息安全保障與業務發展是同等重要的,切莫忽視用戶個人信息安全的建設健全。同時,也提醒個人用戶在使用互聯網應用時,要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不要胡亂點擊陌生的鏈接、郵件、紅包等,不要為了貪圖便利而過度授權個人信息的采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