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攻擊從1G到5G的一個嬗變
自從勒索病毒大行其道,安全專家就將以WannaCry為代表的勒索病毒時代,稱之為第五代網絡攻擊,針對第五代網絡攻擊的應對方法論以及具體方法,也可以稱之為第五代。
通過查閱維基百科資料,安全專家是把2017年的NotPetya和WannaCry勒索程序攻擊作為第五代網絡攻擊的標志。
研究者表示,網絡攻擊的發展已經成為規模,并且穩健的增長著,正應了尤金卡巴斯基的一個觀點,基本上是如果我們面對網絡攻擊,一味單打獨斗最終必然面臨的是失敗。如何綜合考慮應對網絡攻擊,打組合拳變得十分重要。
在國外安全專家研究第五代網絡攻擊特征摘錄如下:
多向量的針對多個相關組織控制的計算機和設備;
利用政府泄漏的信息安全漏洞,如美國CIA制造的Vault 系列漏洞;
規模龐大,遍布全球;
多態的,惡意軟件迅速改變其形式避免檢測。集成并共享第四代網絡攻擊。
1G:
1G網絡攻擊是病毒感染,主要是軟盤污染。20世紀80年代后期,軟盤在獨立PC之間傳輸文件。
反病毒產品在世界上這個時候出現。
2G:
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互聯網開始流行。由于所有企業都渴望與互聯網連接,一旦連接到互聯網,任何人都可以進入網絡。為阻止這種情況發生,防火墻應運而生。防火墻網絡和Internet之間的保護,理論上未經許可,任何人都無法進入您的網絡。
3G:
二十一世紀初開始,網絡犯罪開始傾向于有組織犯罪。攻擊的目標已經變得特別像郵件服務器、網絡服務器和應用程序,因為犯罪分子它可以成為黑客的經濟收入來源。竊取個人和公司信息成為其工作目標。防火墻在此時就出現不足,入侵防御產品走向市場。
4G:
時間到了2007年,網絡攻擊進入4G時代。這個時代的攻擊是使用可以輕松進入任何易受攻擊的機器并從中竊取數據的工具完成的。在此期間,安全防護沙盒和反機器人等技術被引入。
5G:
當2017年勒索病毒爆發,首當其沖的是英國的醫療、和我國的教育行業大面積受影響。專家認為這些攻擊特征之一,是由國家贊助的,并使用由國家組織開發的技術。比如美國CIA開發的Vault 7以及Vault 8系列攻擊。這類攻擊覆蓋網絡、移動設備甚至云端。這塊比較知名的惡意軟件WannaCry、SamSam和Petya、GandCrab、Globelmposter。
信息技術發展是迅猛的,而帶來的變革也是日新月異的。近現代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短短幾十年間的變化,計算機時代之前千百年的變化,其速度不得不令人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