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 5G 網絡可以干什么?
有人說有4G就可以了不需要5G,甚至言下之意連4G都不需要,這個說法其實站不住腳。
這么說的主要依據不過是“3G/4G剛出來的時候飛快”,卻完全不明白3G/4G的在初期體驗的“快”是以容量不達上限為前提的。
4G的頻段天生限制了一個4G基站能承載的數據流上限,在承諾了單連接的帶寬體驗的前提下,基站只能連接特定數量的客戶端。依靠忙閑差異,這個數字可以稍微騰挪一下,稍微高于總帶寬上限和單連接承諾帶寬的除數,但畢竟頻段限制決定了這個上限是很低的。
4G基站的輻射范圍要比5G基站大幾倍,它的潛在連接需求就更大??紤]到它的總帶寬又窄得多,這導致4G基站的負荷遠比5G要大。
自己本來就體弱,卻還要搬更多塊的磚,那每塊磚能有多重?
手機要連、手表要連、電腦要連、平板要連、汽車要連、監控要連……一旦連接數接近飽和,基站就要搞帶寬調配——人多了只好大家都少點。
連接數量超限了,你再看4G快不快?
還有說“4G都多余,只要3G就很快了”的,犯的錯誤是一樣的。3G基站比4G基站容量上限更低,連接數超負荷問題更嚴重。
只有這么一兩百萬用戶的時候當然快。一億用戶你試試?
其實你們誤會了電信運營的邏輯。電信運營中每一次網絡升級時,提高單客戶帶寬并不是目的,增加入網用戶數才是真正的目的。稍微提高單客戶帶寬只是為了提高用戶入網的意愿。事實上同樣的帶寬容量,電信商顯然是更希望分配給盡量多的(流量包月)用戶,而不是給每個用戶足夠的帶寬卻限制總用戶數量。
其實要把4G的單客戶體驗提高很簡單,把4G價格提高一倍,迫使部分客戶讓出帶寬,剩下的人就會飛快。什么基站都不用加,何其簡單!
為什么4G到5G和3G到4G不一樣?
因為截止2018年4G用戶已達11.9億戶,要是算上3G用戶,則總數已達13.3億。
再要擴展用戶數,新用戶只會是IoT——也就是機器人、無人機、傳感器這類物聯網用戶了,人類用戶已經基本擴張到頭了。所以4G到5G的升級,不再是“大增客戶,小增帶寬”的3G-4G模式,而是實實在在的“小增客戶,大增帶寬”模式。
以3G、4G的經驗去推算5G的人,在這里犯了基本認知的錯誤。
可以預料,5G會走向流量單價大為下調,但以流量本身為主要計費標準的模式,而不是現在以包月為優先的模式。在這個模式下,客戶將會自覺的自我限速,只在需要高帶寬時使用高帶寬。但即使是自我限度的帶寬,也會幾倍于現在的4G。
至于覺得“3G夠快了”“4G夠快了”的只是極少數人在極少數情況下的特殊體驗,注冊用戶爆炸性發展后,這個體驗早就不存在了。
單站容量低,要快能怎么辦?還是只有多建基站,在基站之間實現動態漫游分配。
想要一直保持4G的速度不下降,保持單站連接數不對帶寬形成壓力,最終4G基站的數量和密度還是會向5G機基站的密度逼近——只是單純的少掉了帶寬而已。
Chapter 1——5G將深刻的改變公司形態和勞動關系。
好吧,太多人都如在夢中,只想著個人娛樂上的、民生服務上的影響。
這其實是一個“百萬美金”回答,5G牌照已經開始發放,時效已經沒有那么敏感,但也只能簡單擇其要害說一下。
你們要知道,一個企業要把員工都集中到一個可以面對面的地點辦公,事實上全部的原因只不過是因為物理空間里的直接接觸是超高清的、無延遲的、以及超穩定的。
你們可以算一算,為了這“絕對可靠的超高清、無延遲交流”,一家位于北上廣深蘇杭的企業究竟付出了多高的人均成本。
- 付出了該員工(及其家屬)在中心城市居住與在衛星城市居住的房租或房價差價。
- 付出了辦公空間的租金。
- 付出了大城市的通勤成本(通勤時間事實上是無報酬的工作占用時間)。
- 付出了員工因不能在大城市成功落戶,不得不在一定年紀離開回到小城市的人才流失成本——這意味著經常要再招聘和再培訓,并不斷失去有經驗的老員工。
上述成本常常超過員工的可支配收入。
說句不好笑的笑話——對很多可替換性高的職場新人而言,他們還沒自己那張辦公桌“值錢”。
一個企業將相關部門員工的日程表全部協調好,把人聚攏在一個會議室里坐著開會,是一種報表被赤字燒得發紅的奢侈行為。
客戶的時間更加寶貴,你總不能把客戶約來跟團隊開會,結果卻高概率的卡殼斷線——連5%的概率都可以算是高概率。(這一點在5G商用后預計會大幅度的減輕)于是企業們不得不以口岸城市為中心扎堆建立辦事處和研發中心。扎堆的理由其實也就是為了離上下游企業近一點,離客戶和供應商近一點。只有這樣才能最低成本的做到“高可靠、無延遲、超清晰”的溝通。
——簡而言之,北上廣深的中心城區,本質上只是一個個的超巨型會議室。
但這個“超級會議室”的成本是多少?
最重要的是,這付出了“不能雇傭全國/本時區乃至全世界范圍內最合適的人選”而帶來的機會成本。世界各大中心城市都在面臨這尷尬的局面——在本地可選的人才里面好用的早已沒了性價比,新進人口毫無技能,卻一開始就成本高昂。同樣水平的薪酬對各二三線城市同樣技能水準的對象吸引力很高,但是這部分人力資源卻完全沒有辦法利用,這導致企業不得不放棄大量的業務。這其中埋葬了大量的潛在職位和國際競爭力。
北上廣深,不但是一個極其昂貴的超級會議室,還是一個“人滿為患的人力資源沙漠”。
當改變的成本低于不改變的成本,改變就會到來,這就是一切社會變革的動力學本質。
“不改變”的成本已經淹到企業的下巴尖了,而因為“企業分擔社會責任”的基本思路,這條成本線還有進一步上移的危險預期。中美關系降溫,全球供應鏈的張力急劇擴大,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定位,則從利潤方面自外而內的施加了強大的人力資源壓力。
而改變的成本卻在不斷的下降——5G建設會在天平的另一邊變成一顆很重的砝碼。
這意味著一次商業活動樣式的革命,將會改變中心城市的職能定位。
——“然而這與5G有什么關系?4G和光纖+wifi難道不夠嗎?”
一個項目,你是項目主管,你在上海,你的上司去北京在談融資,你的主程序員最近去大理度假,客戶方對接人去了山東參加行業會議,你的項目施工經理在甲方的一處現場調試設備,他平時住快捷酒店。怎么用光纖把他們都連起來?
“怎么這么巧,哪有這么極端”?
也許吧,全部一起發生看似極端(其實在現在的商業實踐中這根本是常事,你要說極端罕見,只能說你的行業恐怕不怎么樣——越賺錢的行業往往越涉及多方,越不賺錢的才會涉及到的相關方越窄),那么這一群關鍵相關人里面有一個到兩個湊不上還算不算“極端罕見”?
可以說天天發生。
理想的問題解決是什么樣子?
——幾個人同步查看現場人員回傳畫面,再同步切換到方案團隊的方案,再局部切換到兩個老總的私聊頻道探討方案,再同步隨機切入相關人員征詢疑點,再切換到業務人員交代備忘存檔音視頻記錄。
一個問題兩小時無隱患解決。
前提是你能絕對穩定的把這一群角色流暢的呼叫到。你不能讓客戶和老板等。
你憑什么要求這人人都守著一個wifi一根光纖?他們人人至少有4G鏈接的幾率和全部都有高速光纖的幾率相比,是幾比幾?別的我不談,項目現場有高速wifi的可能性【極小】。
但凡這個鏈條里斷了一環,那就只有無窮盡的等。等A有空再等B有空,再等CD都有條件,再等ABC都有條件,然后你發現,在層層轉述之間,最初的需求都扭曲了。B以為是甲,D以為A在說丁。合同簽完工程師才跟業務說“完了”,報給業務,業務主管實在不敢讓客戶再簽一回字——“估計也不會死人,等出問題我早就跳槽了”。
看出來了嗎?為什么一定要質量穩定的、廣泛的無線移動網才能進入這個時代?為什么所謂的“高速光纖+室內Wi-Fi+不能承受大量終端同時接入的4G”不行?
有普遍存在的能承受大量設備接入的5G是必備項——5G輻射范圍窄,恰恰意味著以它的接入能力幾乎不可能“接入數爆炸”。否則你讓你的業務經理在客戶的辦公樓里接4G試試,一棟樓里幾千人在跟你搶!附近全是步行街!你讓他接客戶wifi試試?客戶讓你接訪客網絡——這是客氣的,人家一般都不給你接好嗎?研發中心和總部的網絡連他們自己人都不允許亂接,誰知道你是不是業界高手來種木馬?,——萬幸給你接,你猜猜給你留了多少帶寬?就是給你接,你真敢當他面給你老板報告?
來,你給找個光纖 + wifi6看看?
光纖和Wi-Fi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現代商業實踐的移動性非常強。企業中的決策層幾乎很少有長期在一個固定地點待命的行為習慣。大量的企業業務涉及到前線作業人員,都是沒有固定的理想的網絡條件的。wifi和光纖局域網的設置千奇百怪,無法預料,這會給在線協同帶來難以預料的風險。——當你清空了所有相關方的日程表卻發現有一到兩個關鍵人連接有問題,這種浪費是不可饒恕的。也常常造成嚴重的后果。
4G不能完善的解決這問題。恰恰是因為4G的輻射范圍很廣,在其輻射范圍內出現人流擁塞的可能性反而難以預料。尤其是很多業務常常涉及高人口密度地區——譬如商場、車站、鬧市區。4G的帶寬爭搶就成了一個嚴肅的不確定因素。只要有10%的幾率發生問題,當需要較大范圍協調時就是一個災難,會造成參與者對整個模式的不信任,這其中客戶是最為敏感、也最為關鍵的。幾乎沒有幾個企業敢隨便冒這個險。因此4G幾乎只能用在一對一這種非常小規模的協作上。
第二,未來的團隊協作的緊密程度遠遠超過現在的人們的想象,絕非簡單的文字信息和音頻信息、甚至所謂的高清視頻就足以滿足。
我舉個簡單的具體場景。一個使用虛幻引擎的美術團隊理想的協作方式應該是這樣的——在同一個場景中,負責植物的人在調整整個場景中的植物,負責具體建筑的設計師在調整建筑,負責機動車輛的在調整車輛,負責燈光的在設置燈光照明,負責體驗的在不斷的調試體驗。這所有的人都受到其他人的成果的影響。一顆巨大的樹要跨過一座鐵道橋,火車的煙囪要確保不觸及樹枝。他們最理想的工作方式,就是在同一個場景中工作。所有人隨時看到所有人剛做的更新,哪怕帶有一定延遲,也要遠遠勝過一人一張圖悶頭做完、再保存提交放進場景、再等主管“或者甲方”來告訴你“煙囪高了”“色彩不夠協調”。
所有人與所有人同步整個工程的現狀。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視角,自己的決定,自己的子團隊要協調。
建筑設計,機械設計,軟件設計——可以說任何復雜的體系設計都更傾向于這樣的“everybody on the same page”的協作模式。
需要多大的帶寬?沒有上限可言。那么這是不是“僅僅是一部分先進企業的特別需求,與普通企業無關”呢?
很遺憾的是,如果你的企業所涉及的知識產權不需要這個程度的協調。你將會在一個可見的未來被某些(無人)基礎公共服務消滅,未來岌岌可危。你涉及的協調越多,你才越安全。
這個趨勢是沒得商量的,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你會嫌5G的帶寬對你太多余,這并不意味著你可以高興“我可以省下不少流量費了”,而意味著你要好好想想你的智力深度還可以如何加強的問題了,想不出答案,你會被想到答案的企業化為灰燼。
在最膚淺的層面上,誰能更快、更深、更好的利用新的高移動、大帶寬網絡環境,誰就將更好的擺脫中國中心城市超高的土地成本,得到下降30-50%的成本基線。這也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比較優勢了。無論將這優勢放在降低成本上還是提高利潤上,對沒有這個能力的競爭對手而言都是壓倒性甚至毀滅性的。
我稍微做一點簡單提示,因為要繞過一些我的保密需求,所以只能這樣模模糊糊的提一提了:
- 智力密集型企業將會迅速的擁抱線上虛擬團隊合作——透露一下,微軟的teams已經開始支持頭盔虛擬會議室互動。
- 未來會需要大量的在線協作工具、量身定制的新工作流程,新的合同契約框架,新的人力資源框架和雇傭模式以及與之相匹配的企業文化和職業倫理。在管理層面,提供形態轉化所需要企業管理咨詢的咨詢機構會獲得很大一波機會。——但這前提是你要提前幾年布局,并且有可以拿的出手的真實案例。
- 在市場方面,率先完成架構革新的企業會開始借助這個戰略優勢跨行業進攻轉變遲鈍的傳統企業。如同互聯網企業借助互聯網優勢攻擊傳統制造業一樣。
- 在技術層面,類似worktile、teambition、trello、slack、webEX、Teams、Zoom、teamviewer這類在線協作工具會獲得長足的發展。它對IT適應能力較弱的企業在中長期是一次重大的危機。所以IT咨詢業和小規模敏捷開發團隊,請思考你如何贏得客戶的信任去爭取這些企業的新辦公系統訂單。
- 在硬件方面,這其中,頭盔式虛擬辦公環境預計在未來三到五年內有一次爆炸性機會。
- 5G將改變房產價格分布。中心城市的工作機會并不一定需要以“在中心城市居住”為前提條件。只需要在約定時間上線并保持在會議中即可。
- 它將消滅一些職位、而又抬升一些職位。想一想你的職位是否在這行列之中。能力平庸,只是因為“是本地人”而享有職位的老表們,務必抓緊學習和實力提升。
想明白在這個大轉變對你意味著什么。
這將改變每一個人的生活樣式,絕非“下載視頻更快了”可以概括。留給部分人的時間可能已經不多了。抓緊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