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數字貨幣鼻祖,比特幣里居然存在“塵埃”?
不同的加密貨幣具有不同的交易模型,例如未使用的交易輸出模型、賬戶模型等。其中,以賬戶模型為大眾所普遍使用,例如創建的個人賬戶等。未使用的交易輸出模型是一種全新的交易模型,因為比特幣的誕生而被廣泛了解。在比特幣中,并不存在一個賬本記錄了每個賬戶的余額。
這表明就需要查看以前所有的交易記錄,從記錄中找出所有發往某個賬戶比特幣,再將比特幣的數額計算出來,才會知道某個賬戶的余額。比特幣協議有時需要在用戶發送比特幣時產生極小額度的比特幣輸出,雖然這些比特幣的價值微不足道,然而仍然會占用一定的未使用的交易輸出空間。因為比特幣是按照字節收費,這表明想要花費這筆比特幣時需要支付的交易費用可能比其實際價值還要多。正因為如此,現實當中幾乎沒有人會這樣做。
然而,由于區塊鏈空間有限,太多的小額度比特幣交易仍然可以占用很大的交易空間,又因為擁有者基本上不會用此進行消費,使得未使用的交易輸出集越來越龐大,可能會導致整個系統的性能問題。上述問題被形象地稱為“塵埃”問題。“塵埃”問題影響了未使用的交易輸出模型,“塵埃”的生成所帶來的低效率的問題,在各種區塊鏈中都是存在的。
加密貨幣中的“塵埃”數量是由當前未使用的交易輸出集和交易費用所決定的。在交易費用達到頂峰的時期,在比特幣網絡中 40%~50% 的未使用的交易輸出可能是“塵埃”。同時,這些“塵埃”中每份所包含的比特幣數量很少,然而加起來總量卻是驚人的:根據估算,在 2017年比特幣“塵埃”價值約為上千萬美元,而 2020年初已降低到2017年一半的水平。這表明,采取不同的標準來對待“塵埃”,其要么是一個大問題,要么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問題。然而,無論采取哪種方式,為了區塊鏈的高效運行都應該盡可能減少新“塵埃”的產生和清理現有“塵埃”。
用戶本身不受“塵埃”的影響。然而因為錢包軟件的效率問題,用戶會生成“塵埃”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很少有用戶會選擇創建數量龐大的“塵埃”。用戶對高昂的手續費表示反感,然而“塵埃”不會對交易費用產生直接影響。效率低下的未使用的交易輸出管理,既會產生“塵埃”,又會導致更多小額的交易,這是導致費用增加的更大原因。因此,用戶只有適度的動機來減少“塵埃”。
大部分礦工都忽略了“塵埃”。礦池中的礦工只需要支付哈希值即可;礦池運營商需要管理未使用的交易輸出集并處理其膨脹所帶來的影響,然而他們亦可以自由地從其內存池中丟棄低值密度的“塵埃”。無論如何,沒有用戶可能會花費“塵埃”。用戶可能根本沒有注意到或關心到“塵埃”的存在。
關心“塵埃”的獨立礦工或者礦場經營者可以選擇一個零交易費用的假期。在這段時間內,挖礦者有意支持零交易費用,這些交易是消耗低值密度未使用的交易輸出,可以在“春季大掃除”期間完成。這么做的目的是讓用戶對自己的錢包進行清理,讓礦工和節點運營商大幅減少其未使用的交易輸出集的內存占用量。
理論上,挖礦者可以選擇不處理產生“塵埃”的交易。因為,他們估計不愿意在短期內犧牲交易費用收入來防止長期產生“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