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新型電信網絡詐騙需多管齊下
近年來,社會變遷對犯罪形勢的影響集中體現在傳統財產犯罪數量減少,電信網絡詐騙數量激增且結構日趨復雜。而這種跨區域、非接觸式、遍布全產業鏈的新型犯罪,對如何防治和懲戒提出了新的要求。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新型電信網絡詐騙手法不斷翻新、模式持續升級,電信網絡詐騙活動也呈現出從電話詐騙向互聯網詐騙轉變的趨勢。尤其是在反詐防騙宣傳力度不斷加強、大眾防范意識不斷提高的形勢下,犯罪分子也升級了作案手段,與反詐宣傳形成“對攻”態勢。利用新騙術沒有被揭露的時間差,趁公眾對此缺乏防范意識,進行詐騙斂財。
中國信通院、任子行等單位監測統計顯示,2020年1—10月累計出現260種新詐騙手法。同時,詐騙實施模式與引流推廣方式也不斷升級,詐騙過程開始呈現接觸周期長、詐騙環節多、多手法疊加、跨平臺實施等顯著特征。
典型的“殺豬盤”詐騙同時涉及婚戀交友、即時通信等多個業務平臺,并且詐騙全程長達1~3個月。詐騙分子融合刷單、“殺豬盤”等多種手法,先利用刷單返利與用戶多次接觸,獲取信任后再將其引導至博彩平臺,并在注冊、下注、提款等多個環節實施精心準備的連環詐騙,讓用戶防不勝防。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針對上述不斷升級的電信詐騙手段,相關的防范與治理機制也應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及網絡渠道,對犯罪行為實施精準打擊。例如,公安部推出的國家反詐中心APP已于今年上線,具有實時監控惡意軟件、攔截詐騙電話等功能。目前,國家反詐中心APP的全國注冊用戶已超過6500萬,已向用戶發送預警2300萬次,接受群眾舉報涉詐線索65萬條,在防范詐騙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次是強化詐騙信息挖掘研判能力,利用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等技術開展涉詐電信和互聯網網絡資源的關聯分析,做到早預警,早防范。
為此,工業和信息化部去年公布了《關于運用大數據推進防范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長效機制建設工作方案》,提出將充分運用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強化電信網絡詐騙精準治理、有效治理,加快健全完善行業防范治理長效機制。比如,在提升監管能力方面,方案要求強化事前預防能力建設,建立全網疑似涉詐網絡資源交叉核驗機制,對高危碼號、IP地址、域名等及時清理整頓,提早防范化解涉詐風險。
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絡安全管理局組織建設的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絡安全威脅和漏洞信息共享平臺近期也正式上線運行,平臺包括通用網絡產品安全漏洞專業庫、工業控制產品安全漏洞專業庫、移動互聯網APP產品安全漏洞專業庫、車聯網產品安全漏洞專業庫等,支持開展網絡產品安全漏洞技術評估,督促網絡產品提供者及時修補并合理發布自身產品安全漏洞。而這些無疑將進一步提高國家預防網絡安全及網絡犯罪事件的能力,壓縮詐騙分子的生存空間,保障人民的財產安全。
最后,除技術手段之外,鑒于部分詐騙活動的成功與部分受害者(個人及企業等)防范意識不足有關的事實,應充分利用傳統媒體以及短視頻、微博、直播等新型媒體,多渠道、針對性宣傳電信網絡詐騙相關知識,針對電信網絡詐騙的重點受害群體,有的放矢地開展宣傳工作。
綜上筆者認為,隨著新型電信網絡詐騙的不斷升級,惟有法律法規嚴懲、科技防治、社會防范意識提升等多管齊下,才能最終讓新型電信網絡詐騙無所遁形,并徹底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