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提升紀檢監督精準性、主動性
今年的全國稅務系統全面從嚴治黨工作會議要求,要運用信息化、大數據等手段主動發現問題線索,加強分析研判。記者了解到,圍繞深化稅務系統紀檢監察體制改革要求,針對傳統監督手段存在的不足,國家稅務總局成都市稅務局黨委運用大數據理念,一套能夠實現主動監督、精準監督的機制正在形成。
6600余人的黨風廉政“體檢”
近日,覆蓋成都市稅務系統6600余名干部職工的黨風廉政“體檢”全面完成。“體檢”圍繞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風險點,掃描了購買煙酒茶、接待、加油、維修等方面的信息;圍繞稅務人員經商辦企業的風險點,掃描了干部職工和臨聘人員擔任企業法定代表人、財務負責人、辦稅人員、領票人員的疑點信息。為做好“體檢”,今年3月,成都市稅務局黨委紀檢組跨部門抽調稅收業務過硬、擅長信息技術的干部,組建了16人的大數據監督分析團隊。
據了解,充分運用稅收大數據,是此次“體檢”最鮮明的特征。借助金稅三期業務系統、增值稅發票底賬系統等平臺,大數據監督分析團隊提取海量稅收大數據,進行篩選、比對、分析,形成兩批次3大類11項共計516條疑點數據,隨后下發到各單位核實。這批疑點數據讓傳統監督中難以發現的問題浮出水面。經調查核實,紀檢組發現問題4項并一一整改落實。
目前,運用大數據進行黨風廉政“體檢”已經是成都稅務紀檢機構的常規工作流程,也成為該局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又一創新舉措。對于疑點集中的情形,確定大數據監督重點項目,分發疑點數據,督促問題整改;下級稅務局紀檢機構和基層稅務所派駐紀檢員則負責監督疑點應對、問題隱患排查、追責問責處理等。
成都市稅務局黨委紀檢組組長張杰說,主動精準發現問題的方法手段不多是基層稅務紀檢工作中的短板。對此,成都稅務紀檢機構積極落實稅務總局黨委、四川省稅務局黨委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要求,為日常精準監督提供技術支持,提高發現問題的主動性和精準度,有效化解基層監督力量薄弱的難題。
紀檢監督創新碩果累累
按照四川省稅務局黨委紀檢組“把市州局紀檢組做強,把區縣局紀檢組做專”的要求,成都市稅務局黨委紀檢組支持鼓勵各區(市)縣稅務局在“做專”日常監督上探索創新。“稅務綜合數據監督平臺”“稅務E+日常監督平臺”“一體化可視綜合監督平臺”等創新舉措相繼推出,有效提升了基層稅務部門監督的整體質效。
“稅務綜合數據監督平臺”突出紀檢視角,開展廉政風險指標設置和數據分析,是集查詢、分析、事項流轉為一體的稅務綜合監督平臺。該平臺由成都市成華區稅務局搭建,目前已上線“黨委全面監督”“紀檢專責監督”“職能部門監督”“綜合查詢”4個模塊,嵌入20項綜合分析指標和10多項日常查詢指標,主要用于對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兩權”運行、“稅務人員違紀違法行為”的分析和監督。運行以來,已開展全面風險排查2次,開展具體問題風險排查5次,掃描疑點數據2.7萬條,談話提醒32人次,向職能部門發出《風險提示單》9份。對此,成都市成華區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鄭天南表示,稅務紀檢部門充分運用稅收大數據,提升了監督的精準性、主動性、時效性。
在成都,大數據與各地稅務紀檢工作結合,已結出累累果實。成都市龍泉驛區稅務局聚焦政務監督,搭建“稅務E+日常監督平臺”,實現“關聯預警、監督管理、測量評估”的協調貫通。成都市錦江區稅務局聚焦業務監督,搭建的“一體化可視綜合監督平臺”,建立全程可跟蹤、指標個性化、監督全覆蓋的綜合監督體系,打造監督工作閉環。
從制度層面堵住漏洞
大數據治理理念引入稅務紀檢監督,讓稅務部門能更加精準地識別、發現、糾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對于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成都市稅務局黨委紀檢組以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為指引,深入剖析研判,提出“大數據+制度”的工作思路,力求從制度層面堵住漏洞,不斷優化體制機制。
“大數據+制度”實施以來,成都市稅務局黨委紀檢組協助市局黨委制發《基層單位派駐紀檢員實施辦法》,建強基層監督隊伍;制發《紀檢機構十二種日常監督方式工作指引》,規范監督方式運用;制發《深化運用“第一種形態”實施辦法》及《操作指引》,推動各級各部門抓早抓小、防微杜漸;制發《容錯糾錯工作機制實施辦法》,堅持嚴管厚愛,鼓勵擔當作為。
系列監督制度文件的制發,進一步加強基層監督隊伍建設,固化日常監督工作方式,為成都稅務系統各級紀檢機構和派駐紀檢員開展日常監督工作提供支撐,提高了抗風險的“免疫力”。
四川省稅務局黨委副書記,成都市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姜濤表示,稅收大數據在監督中的運用,提高了監督工作與稅收業務的融合度,推動了監督從事后向事中的轉移,成都稅務將借勢借力深化稅務紀檢監察體制改革,通過大數據監督平臺,推動黨委監督、紀檢監督、職能監督同頻共振,同向發力,為一體化綜合監督的落實落地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