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計算+區塊鏈,助力數據可信治理
區塊鏈技術以去中心化、公開透明、不可篡改的特征構建新的信任體系。但目前整體而言,區塊鏈的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仍然存在著隱私保護不足,計算與存儲能力薄弱等問題。
因此,在當下區塊鏈行業的前沿發展探索中,“隱私計算”逐漸展露出頭角,被認為是解決區塊鏈隱私保護薄弱問題的關鍵技術之一。相比于傳統的數據保密方法,隱私計算最革新的亮點是能夠實現數據的物理分散、邏輯集中,在確保數據安全隱私性的同時,還能挖掘數據價值、促進價值流通。
2021年5月2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了《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方案》中也提到:試驗多方安全計算、區塊鏈、隱私計算、數據沙箱等技術模式,構建數據可信流通環境,提高數據流通效率。
數據建設:技術研發應用“一波三折
2013年,被稱為大數據元年,此后,數據逐漸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而在這一過程中,數據之于企業的意義也有了顛覆式的變化。
在大數據發展伊始,大數據被視為技術研發創新過程中的成本投入。即在搭建大數據平臺的過程中,政府或企業將預算排在技術研制與開發的前位,“回報率”被視為技術建設成果的重要指標。如今,數據被視為一種新的資產以及新的生產要素,而非以成本來計算的“產品”。
當企業進行數據方向的研發投入時,不斷的挖掘數據資產與數據要素,在這一過程中,數據作為內因,起到了強勁的推動作用。例如近年來區塊鏈、隱私計算等技術的落地需求便是當前數據作為生產要素起推動作用的重要體現。
數據可信治理:一種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
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動能不斷豐富,市場潛力獲得業界的普遍認可,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業務和技術創新的層出不窮,預示著物聯網高速發展已成必然之勢。
然而技術這一把雙刃劍使得物聯網在極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個顯著問題:潛在的“攻擊面”。這種潛在的“攻擊面”使物聯網時代下的數據安全極易受到破壞。因此,在物聯網時代,數據治理成為了亟需解決的問題。
因此,數據治理的終局,究其根源是為提供更加完善的技術升級與解決方案。從這一方面來看,數據治理的完備實際上是將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加以貫徹。技術的更迭日新月異,以人為本卻始終是技術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結語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然成為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對于資源配置的效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生產力水平高速發展的今天,數據的重要地位不斷得以凸顯。然而在此背景下,數據泄露、大數據“殺熟”等亂象也層出不窮。6月1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對數據的有效監管實現了有法可依,填補了數據安全保護立法的空白,完善了網絡空間安全治理的法律體系。
數據安全與社會的安全、國家的安全以及公民的安全息息相關,數據安全與數據治理不僅是當前企業與行業內部的重點建設內容,實際上,它將會融入到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只有當數據安全機制得以完善時,在“區塊鏈+隱私計算”所搭建的生態里,才能真正為每個人的“數字身份”安全存儲數據保駕護航,從而進行可信安全的社會活動,并真正釋放數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