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時代來了,我們都會失業么?
波士頓動力研發的人形機器人Atlas、機器狗Spot、搬運工Handle伴隨著歌曲共同起舞,動作整齊劃一,靈活悅動,顛覆了人們對工業機器人笨拙模樣的認知,讓人們忽然意識到,機器人時代要來臨了,科幻成為了現實。波士頓動力研發的這些機器人可不僅僅是跳舞用的,其目標是要顛覆并引領全球的機器人行業,無論是工業應用和服務應用,未來都將是機器人的世界。2020年2月,波士頓動力的四足機器狗Spot正式入職挪威石油公司Aker,成為該石油公司第一臺擁有員工編號的機器人;同年3月,波士頓動力公司宣布與自動物料開發商Otto motors達成了合作,推出倉庫自動化服務;其實不僅僅是波士頓動力的機器人,在此之外的工業機器人領域,早已經有大批量的機器人投入到工業生產之中,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機器的發展,智能化機器人的應用已經滲透的各行各業之中,這對人類的就業產生了巨大的威脅,一場人機大戰正在拉開序幕。
1、機器換人是大勢所趨
人與機器的斗爭和合作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以前開車進出停車場,總有個老大爺坐在門口伸手管你要停車費,現在幾乎所有的停車場都安裝了智慧停車系統,老大爺不見了,但是停車費一分也沒少交,這個智慧停車系統比老大爺厲害多了還便宜,怎么會有人還雇傭老大爺呢?2018年,河北唐山一群高速收費員火了,政府升級了路橋收費站,導致部分收費人員失業了,于是他們圍住領導要一個說法,要求政府解決工作。其中一位大姐振振有詞地說道,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了,我現在啥也不會,也沒人喜歡我們,我也學不了什么東西了。聽著實讓人感到心酸又無奈。在技術進步如此快速的時代里,淘汰,誰都無法幸免。有在工廠工作過的朋友會深有感觸,以前我們看到的工廠流水線都是一排排的人,但是現在的工廠人少了,都變成了一排排的機器。我以前工作過的一家公司,早期的一條生產線有十多名員工,而現在只剩下三個員工。除了生產制造,在物流倉儲,設備監控等領域,機器人也得到了大規模的應用。比如,京東的智能分揀中心,日訂單分揀能力已經達到30萬單,矩陣式分揀方式相比,人員投入比例減少了近70%,效率卻提升了5倍。銀行業,隨著在線交易的盛行,銀行對柜員的需求大幅下降,以國有大行為首,2014年減員1.7萬余人,到2016年的驟減5萬余人,隨著智能客服的普及,銀行的從業人員將進一步。
在企業大力推進自動化的同時,我國政府也在大力推進“機器換人”計劃。2015年我國頒布《中國制造2025》計劃,旨在通過智能制造實現制造業的升級,推動機器人等的應用。此后,工信部頒布《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積極推動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推廣機器人應用。此外,各省市也出臺了強有力的機器人產業和“機器換人”相關政策,浙江省、廣東省、山東省等地相繼出臺,比如廣東東莞,每年安排2億元專項資金推進此項計劃,鼓勵企業進行機器人改造。
就目前的形式來看,機器換人可以說是大勢所趨,因為這關乎我國工業體系長期發展的國家戰略。我國雖然有全球最完成的工業體系,但是大而不強的現狀一直存在,在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競爭中還是處于劣勢。因此,國家才會基于戰略需要,提出《中國制造2025》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戰略部署,就是系統通過進行技術創新和應用,提升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在工業領域外,機器人的應用也開始深入到服務領域,比如醫院里現在使用的智能影像解讀機器人,可以提高閱讀CT、X光等影像資料的效率,掃地機器人和洗碗機也已經像洗衣機一樣走進了千家萬戶,無人駕駛技術再也快速發展之中,不出幾年,路上跑的車將有一大部分不再需要司機,而最后的領域就是家庭服務,隨著機器人感知技術的進步,家庭服務機器人可能像科幻片中的傭人一樣,成為家庭的一員,人在工作、生活、學習中越來越的工作未來將都可以由機器人去完成。
2、機器替代的不僅是工作,而是人從事勞動的基本價值
大家可能會覺得,這一天到來了那該多好啊,有機器人給咱們工作,以后我們什么都不用干了。可是,現實的情況是,到那時候我們有可能連飯都沒得吃。我們思考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如果什么事情機器人都能干了,那還要人干什么。馬克思曾經告訴我們,勞動創造價值,而人的基本社會屬性就是勞動。經濟增長的基本原理也告訴我們社會生產是由資本和勞動共同創造,人的價值就是提供勞動,如果有一天社會生產不需要人類提供勞動,那么人作為勞動者的基本社會屬性就消失了,那人還有什么存在的意義?也許你會覺得人可以制造機器人,但是問題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制造機器人,如果沒有了勞動的機會,那這些人還有什么存在的價值呢,這讓我想起機器人總動員電影中,生活在運輸帶上的人,每個人像動物一樣被圈養著,都胖得無法動彈,成了不用勞動只需要吃和排泄的生物?機器人徹底取代他們的社會職能。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人機大戰可謂由來已久。19世紀初,英國的棉紡織業快速發展,蒸汽機和紡織機的大范圍使用,導致以前的手工業者受到巨大沖擊,于是這群人認為是機器搶走了他們的工作,進而沖進工廠搗毀機器,爆發了人類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機戰爭“盧德運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記錄了當時機器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他說:機器的影響則是廣泛的和急性的。世界歷史上再沒有比英國手工織布工人緩慢地毀滅過程更為可怕的景象了,許多人餓死了,許多人長期地每天靠 1/2便士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到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改良的機器被大規模使用,紗錠的產量增加了,但工人卻減少了50505個,機器帶來的貧困在持續加劇。 類似的事件,在人類工業革命的過程中不斷上演,英國Sussex 大學名譽教授克里斯·弗里曼在其著作《光陰似箭》一書中,就總結了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第五次技術革命浪潮中不斷發生的失業和罷工浪潮,共有五個階段。分別是:
1808-1820年,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爆發在英國的罷工浪潮;
1866-1877年,蒸汽機改良運動之后,爆發在歐洲的罷工浪潮;
1911-1922年,第二次工業革命前夕,遍布歐洲和美國的非正式罷工浪潮;
1967-1973年,信息技術革命前夕,爆發在美國和意大利的第四次罷工浪潮;
可以說,工業革命進展到哪里,哪里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失業。目前我們正處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第六次技術革命浪潮之中,而這一次的革命浪潮可以說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因為人工智能技術被廣泛使用。如果說以前的機器替代的是人的體力勞動,那么這一次的人工智能替代的就是腦力勞動,影響更為廣泛。Alphago擊敗了人類棋手,無人駕駛汽車已經上路,銀行業已經全面使用人工智能客戶替代人工,抖音的智能推薦算法每天在處理海量的視頻信息,這些都是以前人工時代無法想象的。世界銀行在2016年的《世界發展報告》中指出,經合組織國家57%的就業崗位在未來20年有被自動化替代的風險。而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研究則更加深刻,他們預測,到2030年,全球將有4億至8億個工作崗位被機器人取代。這其中會不會包括你現在的崗位呢?那么究竟是哪些崗位更容易被替代呢,2013年,牛津大學的兩名教授Frey和Osborne預測了未來十到二十年,美國702個工作種類的風險,發現大約有47%的崗位危在旦夕,包括交通、物流領域的從業大軍、制造業人員、保險銷售、房產中介以及臃腫的行政崗位。由此看了,我們被機器人打敗是遲早的事。但不過也不一定,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大神毛咕嚕就曾預測,在機器替代一些崗位的同時,也會創造一些更加適合人類的崗位,但區別在于新創造的崗位可能更需要高技能和創造力,而被替代的崗位則多是低技能和重復勞動。大規模的智能化機器人投入使用,在提質增效的同時必將對傳統就業崗位帶來沖擊,一方面是原有的低技能就業崗位被取代,另一方面新的高技能崗位不斷產生。同時,技術的發展也催生了新的職業形態,普遍發生于服務業領域。比如根據CBNData《報告》發現,快遞員群體的數量在2018年已經突破300萬,中研產業研究院的《2020-2025年中國快遞行業市場前瞻與未來投資戰略分析報告》指出,在疫情期間的兩個月內,美團外賣員新增了 58 萬人,現在中國的外賣員、快遞員從業總人數高達 1000 萬人。此外還有隨著新媒體行業的誕生而產生一大批新媒體職業,吸引的大量的就業人口。可見,未來的就業市場更傾向于高技能和服務型的崗位,就業市場的極化現象逐漸顯現。
3、技術進步帶來的不一定都是美好
技術的不斷進步,終究會讓我們的社會變得越來越好嗎?這是一個貌似理所當然其實又非常錯誤的命題,技術固然使我們進入了現代社會,但現代社會的規則也許并不符合于人的社會屬性。如果有一天機器把大部分人的活都干了,那大部分的人就無活可干了,沒有了干活的工作就沒有了收入,那大部分人只能陷入貧困了。你以為創造了機器就造福了人類,可能只是一廂情愿,受益的只是少部分人,就是那些創造了機器人的富人,這些人依靠機器人為自己干活和生產,從而獲取高額利潤。大部分人因為沒有工作和收入,只能挨餓。
不過在這樣的社會中,你以為富人的日子就會好到哪里去么?也不一定。因為富人畢竟是少數,當大部分人都陷入貧困的時候,誰還有錢去消費呢?如果大部分人都不消費,社會就沒有了需求,機器人還生產什么呢?所以當大部分都陷入貧困時,社會的需求就萎縮了,機器人也就沒活干了。機器人沒活干,那些富人又靠什么維持高收入呢?所以整個社會都將陷入萎縮和貧困。
聽起來很奇葩,技術的發展居然最終會為讓社會陷入萎縮和貧困,但這就是現實,這背后的核心原因就是技術進步帶來的超額利潤沒有在社會群體中均勻分配,也就說富人制造了機器,取代了窮人的工作,賺取了超額利潤,這部分利潤需要分給窮人一部分,以保障窮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和開支,否則窮人沒錢花,富人的錢也不持久。說白了就是得共同富裕,不能你富了不管別人,否則誰都富不了,由此可見共同富裕才是人類的最終階段。不過要實現這一步非常困難,不要說讓富人把錢拿出來給窮人,就是讓他們納稅都要想辦法逃避,他們怎么會想著帶動窮人一起致富呢,所以你看國外從來沒有扶貧、共同富裕這樣的說法,因為人性是自私的。要想實現財富在不同的群體中合理分配,就必須要依靠一個強大的中央力量,通過增稅和財富轉移進行社會財務的再分配,那就是按需分配。
技術進步帶來的兩極分化本質上是技術壟斷。在傳統壟斷時代,是資源壟斷。資源擁有者通過對資源的掌控,實現對無資源者的利潤擠壓。但是在人工智能時代事情就變了,變成高技能者通過技術壟斷對低技能者進行利潤壓迫。如果你不想被壓迫,就需要想盡一切辦法提高自己的技能。技術的滲透可以說是無孔不入,作為普通人,你還指望一個工作能干一輩子了么?這樣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唯有持續地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才有可能在技術的革命中立于不敗之地。除非有一天我們徹底實現了共同富裕、按需分配,社會生產就可以完全交給機器人了,那好日子就真的來了,在這之前還是好好奮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