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會測試賽,助理裁判竟然是個AI
本文經AI新媒體量子位(公眾號ID:QbitAI)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AI當裁判的時代,終于還是到來了。
還不是什么隨隨便便的賽事,正是北京冬奧會測試賽!
這個“裁判”是誰?
直接來亮個相:
小冰AI競技體育國際賽事評分系統。
但畢竟在競技體育這件事上,差之毫厘,便是失之千里。
小冰,又是哪里來的底氣?
與人類專業裁判結果一致
或許你會問了,難道在以前的國際賽事上,就沒用過AI技術?
有,確實有。
例如在2019年的體操世錦賽上,3D感應技術就充當了人類裁判“小助手”的角色。
但不得不強調的是,這些AI技術僅僅是幫裁判提高精確度,避免誤判。
要想獨當一面,還是比較困難。
那小冰AI評分系統,達到了怎樣的水平?
全球首個能夠基于運動員動作和姿態,獨立做出與人類專業裁判一致,且完整評價的AI系統。
我們以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為例,一同來看這個“AI裁判”的本領。
在這個項目過程中,運動員穿戴滑雪板從跳臺躍起后,在空中做各種空翻和轉體動作。
裁判會根據選手的起跳動作、騰空高度、空中動作難度與完成度、落地穩定性等方面進行評分,每次兩跳得分總和為該輪得分。
針對這一項目,小冰AI提出了一個叫做競技體育國際賽事評分系統。

據了解,這個系統可以克服如下現實場景存在的難點:
- 高強光復雜的背景
- 運動員空中停留時間極短
- 競賽項目場地限制等
這些問題對于人類裁判來說,也是評分中較為棘手的難點。
而后,這個評分系統就會根據運動序列預測,做出目標檢測、目標跟蹤和目標識別。
這個過程還是可以實時反饋的那種。
如此一來,就可以為每一位運動員提供專業的評分意見,協助他們調整運動的姿態。
此外,根據運動員歷史數據,這個系統能夠實現對訓練趨勢的追溯:
在精準分析運動姿態、聚合運動數據的基礎上,整理并提出科學訓練專家策略,有效提升國家隊訓練效率。
怎么做到的?
小冰AI競技體育國際賽事評分系統,它背后的技術其實是小冰框架 (Xiaoice Framework)。

其實,不僅僅是這次的應用,包括之前我們所熟知的小冰虛擬人等,都是從這個“通用框架”中衍生出來的。
但今天,我們講點新鮮的,聚焦在這個“競技體育國際賽事評分系統”。
據介紹,這個系統包含了四大功能模塊,分別是:
- 提高運動認知
- 改善不良運動姿態
- 定制化私人教練
- 個性化用戶檔案

人類教練往往是回看訓練錄像,來對運動員的動作做分析工作,而且往往依賴的是個人經驗。
需要注意的是,人類教練和裁判的知識和經驗,并非全部都是結構化數據和顯性的系統知識。
還有許多隱藏在口述、言傳身教里的非結構化數據和隱性知識。
但通過AI的圖像識別、數據分析,能幫助教練和運動員獲得更好的運動認知。
舉個例子,小冰的這個系統能夠總結世界頂尖選手在每個階段重要的比賽特征。
然后將運動員的身體重心、空中姿態、曲線、落地姿態等數值進行記錄、標注和訓練。
再結合人類專業教練和裁判的評價、知識和經驗,對模型進行不斷優化。
這就體現出了小冰框架的優勢:
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目標檢測、目標跟蹤和目標識別之外,還能根據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語音等基礎技術儲備,更好地理解和學習人類教練和裁判的知識與經驗。
剛才也提到了,在賽事的現實場景中,存在著許多困難。
但其實比起這些能夠用技術解決的問題,更棘手的一點是,競技體育要求不能在現場架設任何干擾比賽的設備。
這又該如何解決?
據了解,小冰團隊把普通攝像頭架設在裁判的位置,基于大量訓練數據進行模型修正。
而后再根據運動序列預測,做出針對競技體育特點的目標跟蹤、目標檢測和識別,包括骨架識別等。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傳統的骨架模型是識別不出冰雪運動員骨架的。
這是因為運動員一般所穿的衣服都是比較寬松的那種款式。
而小冰 AI競技體育國際賽事評分系統,卻可以完美解決這一“屏障”。
One More Thing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小冰團隊在備戰北京冬奧會測試賽做出的貢獻:
相關成員獲得國家體育總局冬運管理中心授予的先進稱號。
而在前不久,小冰公司剛剛宣布完成A輪融資,估值直接飆升至10億美元。
這也是小冰公司成為新晉獨角獸之后的又一成果。
那么在體育競技之后,小冰還將會在哪些領域發力?
對此,團隊介紹到:
將進一步把該技術從競技體育帶向大眾體育,體育領域也成為小冰團隊繼金融、汽車、內容生產之后的又一商業垂直領域。
更令人興奮的一點,小冰的這個系統,不僅僅可以給專業運動員用的。
普通滑雪愛好者也是可以的哦!
而且還會是你7 x 24小時的專屬私人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