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做軟件工程化的
最近有些忙,就是給團隊里的同事寫的代碼進行工程化。 只是這些活對我而言有些過于體力活,我干起來提不起興致。
這個過程中也發現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是“軟件工程化”。導致的結果就是,很少人知道我干的事的價值,也不知道該如何與我配合。所以,有必要正式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做的“軟件工程化”指的是什么。
要介紹軟件工程化,我們首先要從程序員寫出來的代碼開始說起。
首先,程序員寫出來的代碼,并不能直接運行。不同的編程語言,要運行起來,所經過的步驟不同,我們以Java來例。Java代碼運行起來需要以下幾個步驟:
1. 下載依賴 2. 編譯 3. 打包 4. 安裝運行環境,即JDK 5. 啟動程序
1,2,3步驟,我們通常稱為構建過程。Long long a ago,構建過程全在程序員自己的開發機上完成。后來,想偷懶的程序員發明了Ant這款工具,將構建過程自動化了。但是,Ant這款工具本質上只定義了一個基于任務的DSL(領域特定語言),不利于標準化。這時,Maven出現了。它將1,2,3步驟進行標準化。即,構建過程標準化。說多一句,在這方面,Gradle相對Maven其實是開了倒車。
構建過程,除了構建工具本身的標準化,我還會將構建環境標準化。這個過程就是根據不同的構建環境創建相應的標準化的Docker鏡像。將來,同一個項目的每一次構建都使用相同的構建環境。
構建過程的標準化只是軟件工程化的一個階段。下一個階段是構建過程自動化,即,將構建過程放到一個標準化的構建環境中自動化執行。換句話說,程序員依然在本地可以執行1,2,3步驟,只不過,團隊不再使用程序員本地構建出來的結果,而是使用標準化的構建環境中構建出來的。
在我做構建自動化的工作的時候,常有程序員不屑地說:我在本地電腦就一條命令,就可以把包上傳到制品倉庫了。
這樣的話,我聽了很多了。我想說:是的,你的確可以一條命令解決問題。但是你只是解決了你個人的問題。你并不沒有解決軟件團隊的問題。軟件工程化要解決的是一個團隊協作的問題,而是個人的問題。你的不屑就像當年在福特汽車廠里手工造車的工人,看不上流水線生產汽車。
在對構建過程工程化后,我們就開始對4,5步驟進行工程化了。4,5步驟叫做部署過程。部署過程的工程與構建過程的工程化類似,也是先標準化,然后自動化。
在沒有Docker之前,運行環境的準備和啟動程序的標準化是非常困難的,每個公司不一樣,同一個公司下的不同團隊也大概率不一樣。
有Docker之后,一切都變了。一下子任何語言的程序的部署過程的標準化都變得非常容易了。
在將原來的應用改成使用Docker運行的過程,是運行環境標準化的過程,也被我們稱之為容器化的過程。
它所帶來的好處是部署過程不用關心你的運行環境。也就是部署過程與軟件運行環境進行了解耦。
部署過程如何做到工程化,我之前的文章已經有說明,本文就不再細說。
這時,你發現,上面我們對1,2,3,4,5步驟做的,無非就是 把軟件生產工程中,體力的部分進行標準化,然后自動化。這就是軟件工程化 。關鍵是,你能否識別什么是體力部分,什么是腦力部分。
另,腦力部分,還是需要發揮每個人創造力。
最后,想想Kubernetes,其實它是軟件工程化的集大成者。它標準且自動化了軟件的構建、部署、可觀察性、軟件的運行方式。它真正做到了軟件的工程化。
個人經驗總結
- 標準化與自動化的順序并不是固定的。有時,你需要先自動化,再標準化。因為不自動化,沒有人力做標準化。
- 標準化涉及很多技術細節,在你還不了解何種標準更優時,千萬要先松后緊,不要一開始就把標準就定得全面且死板。標準是演化出來的。
- 部署過程的標準化,大多數人只記得對應用的部署,卻忘記了對配置也進行同樣的標準化部署。
- 工程化需要一個人知識面非常的廣,要懂多種語言、多種構建工具、多種部署工具、多種監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