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領域求賢若渴 金融人才未來前景看好
重慶商報-上游新聞記者 談書
高考志愿正在填報中,如何選擇專業?結合重慶市《“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本報摘取部分摘要,推薦對應的相關專業,以期對正在填報志愿的你有所幫助。
A、建設內陸國際金融中心
金融人才未來大有可為
【規劃摘要】立足西部、輻射東盟、服務“一帶一路”,加快打造內陸國際金融中心,構建具有經濟帶動力、區域輻射力、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金融體系。
加快打造內陸國際金融中心,人才是關鍵。經濟轉型與技術迭代正改變現有人才需求結構,原有崗位正被改革,而新興崗位層出不窮,高精尖專業人才、復合型人才、數字化人才受到追捧。結合金融領域的人才供需狀況和企業招聘要求看,對專業選擇有何啟發?
金融學高端人才備受青睞
分析2018-2020年不同專業背景的畢業生就業情況發現,專業對口仍是市場供需匹配的主旋律,職業與專業的匹配度整體較高。
以從事職業證券/期貨/投資管理的專業背景看,排在前5位的分別是金融學、會計學、經濟學、工商管理和金融工程;以在銀行工作的專業背景看,排在前5位的分別是金融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工商管理以及國際經濟與貿易。此外,專業為會計學、財務管理、金融學、審計學和工商管理的從事財務/審計/稅務相關職業的比例同樣很高。
信托/擔保/典當/拍賣行業以資金需求方追求的回報率為導向,從事綜合金融服務并實現混業經營,以提供具有相對較高的投資收益率,使得信托資金滿足大部分社會資金需求。就從業者的專業背景看,金融學居多。對人才素質要求高的職業基本都與投資融資相關。投行業務招聘需求83.3%為學歷在本科及以上人才,84.3%要求有3年以上經驗,入行門檻最高。
教育部高校招生陽光工程指定平臺陽光高考給出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開設金融學專業的院校共390余所。一類是專門的財經院校,如中央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另一類是綜合性大學里經濟學院或金融學院下設的金融學專業,如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等。
銀行業數字化轉型勢頭猛
瀏覽招聘網站發現,多家銀行為數據工程師與人工智能提供了豐富的應聘崗位。
“銀行業需要更多產品技術人才使金融科技商業化落地,軟件研發與產品經理招聘需求環比增速均過8成。”智聯招聘重慶售前總監游嵐鑫表示,今年初在對金融從業者調研發現,數據工程師與人工智能的招聘職位分別環比增長163.9%和128.1%,遠高出金融業整體需求(84.2%、33.2%)。
就崗位缺口看,互聯網+推動金融產品經理崗位人才缺口凸顯。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新基建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及大數據的深度融合,正推動金融科技發展進入新階段。其中,銀行業更是科技應用場景最廣泛的領域,金融科技已深入銀行業各業務線與產品,如消費信貸、供應鏈金融等金融服務,都依托現代信息體系而大幅提高業務質量、效率及風控能力。因此,數據作為核心生產資料,也勢必推動相關數字化人才需求水漲船高。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業招聘要求中,金融數據分析崗位中71.4%要求本科及以上學歷。
財經院校多開設保險專業
現代經濟金融體系中,根據不同的資金融通功能,銀行、證券、保險與信托被并稱為“四大支柱”。目前,保險專業學生的就業去向主要集中在保險公司、保險監管機構、銀行與證券部門,或其他大中型企業風險管理部門和相關咨詢服務部門等。
教育部高校招生陽光工程指定平臺陽光高考給出的數據顯示,目前,開設保險學專業的本科院校有120余所,其中包括部分獨立學院。另外還有200余所專科院校開設保險專業。
開設保險學專業的院校中,大部分為財經類院校,另外還有一些綜合性大學。其中中央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等設置了專門的保險學院。其他財經類院校的保險學專業一般在金融學院,綜合性大學一般將保險專業設置在經濟學院或經濟管理學院下面。部分高校的保險學專業有特定的培養方向,如保險精算、健康保險、風險管理等。其中,保險精算師一直處于熱招崗位上游。
就就業市場看,保險業對于人才素質要求呈現明顯分化,其中,合規稽查是保險業中對人才學歷和經驗都高的職業,87%招聘需求面向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31.3%要求人才有3年以上經驗,而保險項目策劃、投資經理、風控、保險產品開發等崗位經驗與學歷要求兼具。
B、打造“智慧名城”正當時
人工智能領域廣發英雄帖
【規劃摘要】加快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高水平打造“智造重鎮”、建設“智慧名城”。
目前,重慶市正積極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行動計劃,培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核心智能產業,推動經濟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而相關專業的人才是第一資源、第一資本、第一推動力。此外,國家在新基建方向的強勢投入,勢必將帶動就業市場一批高質量的崗位需求增長。
新增專業人工智能占比高
此前,教育部發布的《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新專業名單(2021年)》顯示,2021年共新增37個本科專業,43所高校通過了新增專業審批。新增專業中,電子信息類和人工智能類占比較高,包括智能采礦、智慧交通、能源互聯網等。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有一定應用基礎。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防疫抗疫工作方面展現出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臉識別、體溫監測、行為軌跡監控、健康數據采集、疫情分析以及基因測序、藥物研發等等方面,無不體現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重要性。未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會進一步推動這兩個領域與國民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這兩個領域的人才將長期處于緊缺狀態。
5G相關應用不斷投入商業運用,用戶規模呈指數級增長,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和深入。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測算,2020年到2025年期間,5G商用直接和間接拉動的經濟產出超過35萬億元。預計到2025年,5G將直接創造超過300萬個就業崗位,并很有可能繼續催生出一批新興職業,間接崗位更是無以估算。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的新職業中,很多都涉及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如,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人員、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人工智能訓練師等。
與產業蓬勃發展相對應的是,許多新興產業所面臨的人才稀缺問題日益凸顯。
以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為例,根據人社部發布的相關報告測算,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目前存在較大缺口,國內供求比例為1∶10,供需比例嚴重失衡。不斷加強人才培養、補齊人才短板成為當務之急。
復合型人才更加受歡迎
巨大的市場需求,讓相關專業受到關注。目前,全國有很多高校都開設有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本科專業,以及人工智能專業。就當前的介紹看,大數據相關專業會重點掌握大數據采集、存儲、管理、分析與應用等核心專業知識和技能。從就業方向看,主要有大數據系統研發類、大數據應用開發類和大數據分析類。具體崗位如:大數據分析師、大數據工程師等。
人工智能專業則涉及了包括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信息技術、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大量理論知識與技術方法,是融合了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學、統計學等多門學科的典型交叉學科。
“上海就有高校開設數據科學與商業分析專業,結合了商業、計算機、統計學三大學科知識。”立信(重慶)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周羽表示,在這個數據產生價值的時代,計算機學科和商科的融合互通是必然趨勢,具備商業分析專業素質的人才也是各大企業當下迫切需要的。
從實際就業情況看,企業就更重視人才“底子”。智聯招聘執行副總裁李強在解讀時就提到,從長期對企業招聘情況的研究發現,企業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新員工時,在考查門檻的基礎上,更注重提升方向及發展潛力。比如,知識方面會考查基礎的崗位專業技能,也會關注對行業綜合知識的了解。因此,基于自己的就業方向和企業關注要點,可以有針對性地發揮特長、提升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