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分析
Labs 導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城市管理者在經濟發展、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生活質量等方向面臨嚴峻挑戰,同時新冠病毒疫情也對現有智慧城市信息化基礎設施帶來一定的沖擊,暴露出城市管理過程中的一些不足,比如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城市應急管理能力、城市基礎通信設施普及度、社區管理信息化程度等,這些因素促使各地區加快智慧城市建設,以及思考如何更好的規避風險、構建科學合理的管理運營體系。
1、我國智慧城市發展歷程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從智慧城市概念導入的行業應用驅動階段,到智慧城市試點探索的新型技術驅動階段,到2016年進入以人為本、成效導向、統籌集約、協同創新的新型智慧城市發展階段,再到后疫情時代新基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轉型驅動階段。從技術層面的迭代升級到業務層面的融合共享到商業模式的改革創新,每個階段都具有鮮明的技術特點、商業模式、驅動因素,后疫情時代智慧城市建設,更加強調省市縣一體化的統籌協調建設、數據融合共享、資源集約調配、多級聯動指揮。
2、疫情下智慧城市建設問題分析
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信息化基礎能力不一,在抗疫、戰疫過程中,已建智慧城市信息化系統集中暴露出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在建設收益比低、數據碎片化、可持續運營能力不強等方面。一些地方性獨建平臺形成數據孤島、信息孤島,規劃與容災能力不足。具體表現在群眾在線預訂口罩、在線收治登記無法實現;網上政務服務系統高峰時期崩潰停擺;社區手動式填表上報體溫;疫情線索口頭傳達上報等方面。
疫情下的智慧城市價值數據獲取與共享、平臺建設、輿情監測、智能分析所發揮的作用似乎并沒能滿足我們的期待。疫情所折射出的“有權管的看不見”、“看得見的無權管”、“該管的管不住”、“要管的沒法管”、“不該管的不得不管”等問題亟需我們搭建一套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智慧城市管理支撐體系,面向“大應急”、“大安全”、“大網格”、“大政務”等場景,形成基于大型能力平臺的敏捷開發、快速升級、托拉拽業務上線一體化能力。
3、各地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趨勢
經過長期演進與優勝略汰,新型智慧城市向以下趨勢演進發展:
- 一體化建設。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中,政府往往以整體的項目來進行立項,而非像過去一樣,一個整體項目由不同承包商的數個小項目拼接而成。項目類型也已經由傳統的單一項目變為了以智慧中臺、城市大腦為核心的一體化的平臺性建設。
- 大數據核心。在各地區的發展綱要中,依托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技術構建智慧城市系統中樞被反復提及。其中云計算和區塊鏈都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功能,大數據作為其構建的核心具有提取關鍵信息、提高城市管理效率關鍵作用,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指標。
- 注重網絡安全。由于智慧城市的信息感知是以多種信息網絡為基礎的,我國作為世界上5G領先的國家,政府進行智慧城市構建時,會重點考慮網絡信息的流暢度及其帶來的相關網絡安全問題。
- 關注新基建。新基建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大動脈”、轉型助推器和創新發動機,并將全面支撐、賦能和引領智慧城市的創新發展。
- 側重運營能力。智慧城市在關鍵時刻“短期失靈”,根本原因在于:重建設,輕運營;重管理,輕服務;重常態,輕突發。未來的智慧城市建設運營需要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驅動相協調,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運營機制。
4、小結
新冠病毒疫情暴露出我國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大背景下,城市管理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各地政府需結合新型智慧城市發展趨勢,融跨拉通數據共享進程,加快推進“以平臺為底座、大數據和云計算處理能力為基礎能力、網絡建設及網絡安全為后勤保障”的大平臺大場景快速迭代能力,加強城市應急管理能力,激發后疫情時代的智慧城市建設活力。
【本文為51CTO專欄作者“移動Labs”原創稿件,轉載請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