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標準所教授級高工 段世惠
(一)工業互聯網發展概述
在經歷了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的轉型發展之后,全球的工業制造正在經歷新一輪的變革——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段世惠表示,“我國錯過了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趕上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末尾,成為了工業經濟大國,但還不是強國。”
工業互聯網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石,提倡“現代工業”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深度融合,為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提供了現實路徑。工業互聯網通過實現人、機、物等的全面互聯,構建起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面連接的新型工業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
2017年11月27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形成規范和指導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2018年6月7日,工信部印發《工業互聯網行動計劃(2018-2020年)》。目前,已完成網絡、平臺、安全三大體系的政策布局。
上海、廣東、浙江、江蘇、四川等近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已出臺或即將出臺本地區的發展政策,各地結合自身產業實踐,疊加優勢企業資源,探索形成特色發展路徑,集群化發展效應也在逐步顯現。央地協同,上下聯動,“全國一盤棋”的發展格局已形成。
經過三年起步期的發展,我國工業互聯網步入實踐深耕階段。產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基礎設施加速推進、融合應用走深向實,產業規模持續增長,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的帶動效應顯著增強,形成戰略引領、規劃指導、政策支持、技術創新、產業推進良性互動的局面。
在網絡建設方面,高質量外網已覆蓋全國374個地級行政區,接入企業超12萬家,覆蓋率達89.7%。在平臺體系方面,我國初步構建起涵蓋研發創新、生產制造、運維管理、產業資源整合等的多層次平臺發展體系。在安全建設方面,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安全態勢感知平臺覆蓋面積不斷擴大,對接21個省級平臺,覆蓋9萬家工業企業。
在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2.0里,網絡功能是基礎。基于信息模型的互通互操作成為支撐多源異構數據流轉集成的核心;多方式、多QoS、智能化的網絡互聯是實現融合泛在互聯的關鍵;“標識-解析-數據-應用”構成標識功能分層,實現“跨企業-跨行業-跨國家”標識數據管理和共享。
段世惠認為,“在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2.0的實施階段,可以分為產業層、企業層、邊緣層。”在邊緣層,以工業以太網為主,TSN等新網絡打破眾多協議制式間的技術壁壘;在企業層,采用高速以太網及TCP/IP,IT網絡與OT網絡逐步融合;在產業層,工業外網絡目前仍基于普通互聯網與高質量專線部署為主。
(二)工業互聯網內網發展狀況及問題
三級兩層的網絡架構存在諸多問題,包括:IT、OT技術異構、網絡隔離,生產信息截止在車間級,工廠IT系統無法充分獲取工廠OT系統數據和信息;OT系統采用預先組態的方式,且主要采用固定網絡連接,靈活性不足;OT系統本身結構復雜,網絡層級復雜,技術不開放;
傳統工業網絡要么不能相互兼容,要么不能與標準以太網設備集成,很難滿足工業控制系統的實時確定性要求;傳統工業以太網缺乏時鐘同步機制、帶寬預留等管理機制,數據分組優先級等過濾機制,從而無法為應用提供時延和抖動的服務質量(QoS)保障,傳統的網絡只能將端到端的時延減少到幾十毫秒。
工業4.0時代,工廠內網絡的需求主要有:
- OT網絡的以太網/IP化:用統一的技術體系實現IT到OT的融合和信息系統對生產現場的信息采集;
- 無線技術在工廠內的廣泛應用:利用無線技術實現廠內的泛在連接,消除工廠內的“信息死角”;
- 工廠的扁平化組網:減少網絡層級,減少不同網絡層次間的“信息損失”,實現數據分析與決策的快速反饋;
- 工廠的靈活組網:打破生產過程剛性組織的局限,實現基于定制需求的柔性生產和資源組織。
段世惠表示,“未來的工廠網絡可能會越來越少,甚至有可能會集中在一張網上。如果用一張網的技術,能夠承載不同業務需求的業務網。現在,大家公認的底層網絡就用TSN,它可能是未來十年一統江湖的技術。”
TSN(時間敏感網絡)是IEEE 802.1工作組正在研究制定的一系列標準。作為統一工業以太網標準,TSN成為業界共識的工控通信網絡向1G接口演進的解決方案;有IEC制定多個工業以太網標準,轉變為由IEEE802制定唯一標準;IETF、IEC等多個標準組織基于TSN制定統一標準體系。
同時,TSN改變了原有工業控制網絡應用支撐能力差的弱點,實現“網絡+控制”向“網絡+控制/應用”的轉變。但是,TSN也存在著許多應用難題。在國內,CNC/CUC未產品化,還是手工作業,大規模組網暫時不可能;現有存量工業以太網種類繁多,TSN暫時不可能一統天下;雖然業界對TSN的熱情很高,但是實際應用很少;現有網絡改造不可能一蹴而就。
(三)工業互聯網外網發展狀況及問題
企業通過IT系統與互聯網融合、OT系統與互聯網融合、服務與互聯網融合、企業專網與互聯網融合四個模式上云。企業信息化典型場景對于工廠外網的技術需求,包含工業實體的互聯網接入需求,跨區域之間的互聯與隔離需求,工業網絡與混合云互聯的需求,工業互聯網對廣域承載網絡的差異化需求(QoS、安全/保護等)。
為實現網絡多租戶及用戶資源定制能力,基礎設施/設備需要支持網絡功能虛擬化(NFV),從設備層面實現資源虛擬化;網絡層面需要通過SDN技術理念,實現控制和承載分離;網絡控制與編排層面需要支持通過API向用戶開放網絡能力。為支持海量設備接入(多為無線方式),需要5G和IPv6的部署。目前看來,5G+基于SDN/NFV的骨干網絡是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方向。
隨著智能工廠的發展,各機器之間通過交換彼此的信息,或者使用超級控制器來描繪網絡拓撲結構以及各種狀態信息。工廠內網需要建立在IP網絡之上,并且滿足確定性時延和抖動,以及遠程控制的要求。
目前的工業控制網絡主要局限在局域網的范圍,不能滿足跨局域網、多實時邊緣網絡互連的確定性業務傳輸需求,而傳統的MPLS VPN專線與基于OTN的光網專線僅僅能夠滿足一般性的業務需求。IETE的DetNet工作組目前正在解決這個問題。
DetNet(確定性網絡)目標是在第二層橋接和第三層路由段上,實現確定傳輸路徑,這些路徑可以提供時延、丟失分組和抖動的最壞情況界限,以此提供確定的時延。與TSN相比,DetNet的工作范圍更加廣泛,通過MPLS/IP技術,以期實現三層的確定性傳輸。
(四)5G與TSN融合
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速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2020年2月2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推動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加快發展;2020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作出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的重要部署;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拓展5G應用,發展工業互聯網。
“5G+工業互聯網”政策體系不斷優化完善。截至目前,近20個省市明確對“5G+工業互聯網”方向的政策支持,并充分利用現有工業互聯網、單項冠軍、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技術改造、智能制造等資金政策進行支持。
近兩年來,工業無線保持30%的高速增長,占據6%的工業網絡新增市場。從全球工業網絡市場整體發展情況看,目前工業無線的占比正在爬升,將領跑下一代工業網絡的爆發式增長。
5G技術低時延、高可靠、大連接的特性,彌補了傳統無線技術可靠性、連接范圍的不足,將使無線技術由工業網絡偶爾的補充,成長為工廠內網重要的組成部分,為工業互聯網發展注入新活力。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發布會上,工信部苗圩部長指出:5G真正的應用場景,80%應該是用在物與物的通信,如工業互聯網、車聯網、遠程醫療等領域。
“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從輔助環節向核心生產環節滲透,應用類型從大帶寬主導向多類型方向發展。典型的十大應用場景有:工業設計、輔助裝配、設備協同、精準操控、視覺檢測、數據采集、遠程維護、智能物流、無人巡檢、安全監控。
5G與TSN融合部署,正在成為產業界關注的焦點。二者的融合模式有三種:無縫銜接(TSN over 5G),端到端TSN化的5G、承載網融合(5G over TSN)。其中,端到端TSN化的5G是大家公認的模式。
然而,5G與TSN融合部署也面臨著重重挑戰。時間同步問題,二者同步機制不一樣,精度存在差異;工業現場部署環境,TSN規模商業尚需時日;低延時、低抖動,無線側是實現端到端確定性的關鍵;終端-終端直接通信,存在場內設備之間的直接通信。
5G TSN的低時延低抖動實現(5G自有技術):采用延時關鍵可保障比特速率(Delay Critical GBR)、切片、用戶面功能(UPF)下沉分流等技術來降低傳輸的時延,然后再結合時延敏感通信輔助信息(TSCAI)、保持和轉發機制等消除抖動。
5G與TSN系統的時鐘同步機制協同。在5G時鐘域中,gNB從5G GM獲取時鐘后,可以將時鐘傳遞給UE和UPF,實現5G系統內的高精度時鐘同步。
其中,UE可通過與gNB之間的Uu口的RRC消息實現時鐘同步,UPF通常可采用IEEE 1588規范實現與gNB之間的時間同步;在TSN時鐘域中,TSN時鐘域內網元同步于TSN GM,并基于IEEE 802.1AS規范來實現域內的時間同步。
5G LAN技術首次在移動網絡中引入終端組管理的概念,支持組內終端直接通信。在TSN-5G融合的R17研究報告中,提出在同一VN group的UE間通過相同的UPF直接通信,因此可重用5G LAN的機制。當前,滿足如下條件的DS-TT/UE可以直接進行5G TSN的通信。
(五)發展建議
2020年12月2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新型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覆蓋各地區、各行業的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初步建成,在10個重點行業打造30個5G全連接工廠。
推進企業內網升級,支持工業企業運用新型網絡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建設企業內網,探索在既有系統上疊加部署新網絡、新系統,推動信息技術(IT)網絡與生產控制(OT)網絡融合。
開展企業外網建設,推動基礎電信企業提供高性能、高可靠、高靈活、高安全的網絡服務。探索云網融合、確定性網絡、IPv6分段路由(SRv6)等新技術部署。
深化“5G+工業互聯網”。支持工業企業建設5G全連接工廠,推動5G應用從外圍輔助環節向核心生產環節滲透,加快典型場景推廣,探索5G專網建設及運營模式,規劃5G工業互聯網專用頻率,開展工業5G專網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