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免费xxxxx在线视频软件_久久精品久久久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_天天色天天色_亚洲人成一区_欧美一级欧美三级在线观看

視頻與網絡篇:5G 700MHz大小塔模式和無線上行增強技術

開發 開發工具 通信技術
本文分析研究包括,無線廣播技術的發展歷程,5G 無線廣播技術的解決方案,例如地面廣播模式、混合廣播模式、大塔小塔融合模式;同時介紹無線上行增強技術的幾個典型原理,包括3GPP標準中的無線上行增強技術,雙連接、載波聚合、輔助上行鏈路、上行發射通道切換、超級上行、時頻雙聚合技術。

Labs 導讀

伴隨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廣播電視用戶對移動端音視頻需求快速增長。傳統的廣播電視技術,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世界各國組織機構逐漸意識到,5G 無線網將成為廣播電視媒體的重要傳播渠道,積極推動5G 無線廣播技術的發展。前文講述了700MHz為啥是黃金頻道,主要介紹了5G 700M 相關的概念和標準。本文主要圍繞5G 廣播的關鍵技術展開討論,邊學邊探究。

本文分析研究包括,無線廣播技術的發展歷程,5G 無線廣播技術的解決方案,例如地面廣播模式、混合廣播模式、大塔小塔融合模式;同時介紹無線上行增強技術的幾個典型原理,包括3GPP標準中的無線上行增強技術,雙連接、載波聚合、輔助上行鏈路、上行發射通道切換、超級上行、時頻雙聚合技術。

[[380571]]

1、背景

1.1 無線廣播技術發展進程

傳統廣播電視行業使用廣播電視塔(即大塔,覆蓋范圍>100km)提供單向廣播業務,采用的是地面廣播技術;傳統移動通信行業使用通信基站(即小塔)提供雙向通信業務,采用的是單播技術。這兩個行業,在3G 時代以前沒有交集。

3G 時代,廣播電視行業涌現出多種移動多媒體廣播技術。ETSI(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于2004 年發布了手持數字視頻廣播技術DVB-H;3GPP 于2004 年在Release 6 中,發布了多媒體廣播多播業務(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支持在蜂窩系統中建設組播/廣播網絡;但這些廣播技術都未與移動通信技術融合,終端需要額外增加芯片或接收器,未能得到廣泛應用[1]。

4G 時代,2009年3GPP在Release 9 版本中第一次發布了基于LTE 網絡的增強型多媒體廣播多播技術(evolved MBMS, eMBMS),實現了組播區域廣播。2017 年3GPP Release 14 版本發布了進一步演進的多媒體廣播多播技術(Forward Enhanced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s, FeMBMS),也稱增強電視廣播(Enhanced TV, EnTV),第一次將大塔納入移動通信標準范圍,標志著移動通信技術與廣播技術的真正融合。

5G 時代,2020 年7 月凍結的Release 16 版本基本完成EnTV 標準制定,包括無卡接收、高速移動(120-250km/s)、大覆蓋(站間距100km)。在正在開展的Release 17 中,將制定基于小塔的混合廣播(Mixed Mode)相關標準,實現單播和組播/廣播的智能切換。

2019 年,中國廣電(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獲頒5G商用牌照;2020 年,獲得700MHz(703-733/758-788MHz)頻段使用許可。2020 年,中國廣電在3GPP 的Release 16 會議中,提出700MHz 的2×30/40MHz 技術提案獲采納,將原來2×20MHz 擴展為2×30/40 MHz,成為全球首個5G 低頻段(Sub-1GHz)大帶寬國際標準。同時中國廣電積極推動基于小塔的混合廣播(Mixed Mode)以及5G 多播服務在Release 17 版本的支持。5G 多播服務將在現有5G 網絡能力基礎上增加支持組播/廣播的網元和架構。

1.2 中國廣電與中國移動共建共享

2020 年5 月,中國廣電與中國移動簽訂5G 共建共享合作框架協議,明確共建共享700MHz 5G 無線網絡資源,中國移動有償共享2.6GHz 以及3G/4G/5G 網絡。該協議實現了雙方優勢互補,廣電減輕5G 從零開始的建設壓力,并有望實現5G 無線廣播技術;移動可實現5G 偏遠地區的低成本連續覆蓋和上行增強,降本增效。2021 年1 月,中國移動與中國廣電訂立了一系列具體合作協議,就建設、維護、市場和結算等具體問題充分溝通,達成共識。

1.3 中國廣電700MHz 頻譜規劃

除了700M 以外,工信部在2020 年1 月將4.9 GHz頻段授權給中國廣電。由于5G 廣播頻道方案暫未公布,基于已有頻譜需求,廣播電視科學研究院給出3種劃分策略(如表1)。

表1 中國廣電5G 頻譜劃分策略

  • 策略1:在700MHz 頻段開展5G 廣播業務。700MHz 以下仍用于數字電視地面廣播(DTMB)。策略1 的700MHz 不能充分發揮5G 無線網絡優勢。
  • 策略2:在700MHz 頻段開展雙向通信業務,700MHz 以下頻段用于5G 大塔廣播和DTMB。策略2 現網改造少,700MHz 充分發揮優勢,性價比高。
  • 策略3:在700MHz 頻段內同時開展雙向通信業務和5G 廣播業務。策略3 為實現雙向通信與大塔廣播共存,頻譜利用效率有損失。

2、5G 廣播技術

5G 目前使用的廣播技術(Release 17之前)泛指從3GPP Release 9 演進至今的4G LTE 廣播技術。基于不同場景對廣播技術的需求,5G 廣播技術包含兩種解決方案:地面廣播模式和混合廣播模式(如圖1)。

 


圖1 5G 廣播技術解決方案

 

2.1 地面廣播模式

地面廣播模式(Terrestrial Mode)也叫大塔廣播,采用基于高功率高塔(High Power High Tower, HPHT)的廣播模式。適合在專用頻譜上推送大范圍覆蓋的直播電視節目。地面廣播以EnTV 為基礎,僅有下行鏈路,只支持廣播,適合大型和靜態傳輸區域。

EnTV 使用LTE 數據業務的通用網元,并新增了BMSC、MBMS GW、MCE 三個網元以支持FeMBMS 業務。技術系統架構圖見圖2 。

 

圖2 HPHT 系統架構圖

 

BMSC(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Center,廣播多播業務中心)負責提供用戶管理、會話傳輸、業務聲明、安全管理和內容同步等功能。對內容提供商,BMSC 是MBMS 業務內容分發入口;對承載網絡,BMSC 負責授權、發起廣播/組播業務、調度、傳輸內容等功能。

MBMS GW(MBMS Gateway,MBMS網關)負責處理MBMS 業務分發和控制,由控制面和用戶面功能組成。控制面通過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動性管理實體)處理MBMS 業務的會話控制信令,把MBMS 會話控制信令(Session start/stop)傳給基站。用戶面通過廣播/多播將數據以IP 組播流的形式傳送到基站。

MCE(Multi-cell/multicast Coordination Entity,組播協調實體)負責為eMBMS 分配時域和頻域資源,并確定無線信道的編碼和調制方式,MCE 既可以是獨立實體,也可以作為邏輯實體實現在基站中。

在組網方式上,既可以支持單頻網組網方式(Multicast Broadcast Single Frequency Network,MBSFN),使多個小區組成更大范圍的單頻網;也可以支持單小區廣播(Single Cell-Point to Multipoint,SC-PTM)的組網方式,在單小區進行廣播。

EnTV 技術基于4G 的LTE 核心網,暫未接入5GC,也暫無終端芯片支持。未來如何在廣電的5G 網絡中落地還未知。

2.2 混合廣播模式

混合廣播模式(Mixed Mode)也叫小塔廣播,采用基于低功率小塔(Low Power Low Tower, LPLT)的廣播模式。混合廣播模式基于5G NR,可以在單播、多播和廣播之間進行動態切換,支持上行和下行雙向數據傳輸,可在單個小區到大區域之間動態配置覆蓋范圍,并且可以通過單播進行多路復用和無縫切換。在混合模式中,可用資源通過使用相同的物理信道由單播、多播和廣播服務共享;該資源共享可以在相同的子幀(與LTE 中的SC-PTM 相同的概念)中執行,或者在允許使用小規模SFN 部署(類似MBSFN)的不同子幀中執行,有利于服務之間的無縫轉換。

混合廣播模式相關標準將在3GPP Release 17 中進行制定。

2.3 大塔小塔融合模式

高功率大塔廣播是廣播電視行業傳統的廣播方式,特點是覆蓋廣,效率高,適合提供公共服務,但是不能提供交互業務;低功率小塔指移動通信基站,業務靈活,能提供個性化、交互式業務以及高新視頻業務等,但是覆蓋范圍小,廣域覆蓋成本高。高功率大塔和低功率小塔融合可以既提供廣播、直播和應急通訊為代表的單下行業務,又提供點播、游戲和音視頻等雙向業務。不同傳輸方式對業務的支持能力如表2 。

表2 大塔小塔業務能力對比

實際部署中建議采用大塔小塔聯合覆蓋的網絡架構方案。如圖3 所示。即公共內容和直播業務可通過廣播核心網以及通信核心網EnTV 進行廣播,個性化內容及交互業務通過小塔進行覆蓋。

 

圖3 5G 廣播總體架構示意圖

 

3、無線上行增強技術

5G 網絡有大帶寬的基礎,并有Massive MIMO 和波束賦形等技術的加持,使得系統在下行方向的速率和覆蓋上有良好的性能。但是在上行方向,終端的發射功率受輻射指標的限制,天線數量受終端體積的限制,使上行覆蓋范圍受限,遠小于下行覆蓋范圍。上行無法覆蓋的區域,連接中斷,單獨下行也無法使用。3GPP 在Release 15 版本,引入多種上行增強技術來解決上行覆蓋的問題。

 

圖4 5G 網上行覆蓋不足

 

3.1 雙連接(E-UTRA-NR Dual Connectivity)技術

為了兼顧上行覆蓋,在5G 初期非獨立組網(NSA)模式下,采用組網選項3X,4G 負責控制面,5G 作為容量的補充。3GPP 在Release15 版本定義了5G 雙連接技術(E-UTRA-NR Dual Connectivity, EN-DC),實現上行覆蓋增強。基站下行在4G 和5G 上同時發送信息,容量為兩個載波之和。對于上行來說,終端在4G 和5G 上各用1個發射通道(1Tx)發送數據。一旦手機移出5G 的覆蓋范圍,4G 的容量和覆蓋還可以保證。

 

圖5 EN-DC 技術

 

NSA 只是過渡方案,最終5G 還是要走上獨立部署(SA)路線的。5G 定義的FR1 頻譜包含了從450MHz 到6GHz 的范圍,為了解決上行覆蓋問題,把FDD 低頻段頻譜(比如700MHz)分一些給5G,并把這些低頻段和中頻段結合起來,都部署成5G,將能提高網絡的容量和上行覆蓋。針對這種低頻段和中頻段結合的方案,3GPP 在Release15 版本還引用了另外兩種上行增強技術:5G 輔助上行(Supplementary Uplink, SUL)技術和5G 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 CA)技術。

3.2 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技術

CA 技術最早在3GPP 發布的Release 10 中進行定義,是將相同頻段或不同頻段的2~5 個成員載波聚合起來給終端使用,提升上下行傳輸速率,解決運營商不連續頻段的資源利用問題。根據載波的頻段,細分為頻段內載波聚合,即帶內載波聚合(Intra-Band CA)和頻段間的載波聚合,即帶外載波聚合(Inter-Band CA)。CA 技術已在全球成熟商用,并在5G 時代持續發揮作用[7]。

帶內載波聚合在上行方向,由于2 個同頻載波可以使用相同的發射通道,上行速率提升明顯。如圖6 左,3.5GHz 頻段的2 個載波聚合后,單個用戶上行速率接近翻倍提升。

圖6 帶內載波聚合(Intra-Band CA)

 

帶外載波聚合適用于同時被多個不同頻段無線載波覆蓋的區域,如圖7 左側示意圖,不僅提升上行速率還可提升覆蓋范圍。A 區域同時被載波1(3.5GHz)和載波2(2.1GHz)覆蓋,A 區域可以利用CA 技術提升上行帶寬,如圖7 右側示意圖。B區域上行只能用載波2 進行通信。需要注意的是,由于2 個頻段不同,上行速率提升效果會受載波帶寬和上行占空比等影響。

 

圖7 帶外載波聚合(Inter-Band CA)

 

3.3 輔助上行鏈路(SUL)技術

在Releas15 中新增了輔助上行SUL 技術,為了保證上行遠點覆蓋,在小區除了配置正常中高NR 頻段,還新增了1 個低頻上行頻段,專門用來保證上行遠點覆蓋。如圖8,在中高頻NR 載波上行覆蓋區域A(近中點),使用中高頻載波上行進行數據發送。超出NR 覆蓋范圍,終端采用低頻載波上行進行數據發送(遠點)。終端可以在中高頻和低頻載波中動態選擇上行鏈路,但同一時刻只能選擇其中一條上行發送鏈路。

 

圖8 輔助上行SUL 技術

 

3.4 上行發射通道切換(Uplink Tx Switching)技術

5G 商用終端上行普遍支持2 個發射通道(2Tx),上行同頻段雙流方式傳輸,能使帶寬最優(翻倍)。在多頻段組網時,如果2 個發射通道分配給不同頻段傳輸,頻譜資源得不到最佳利用。3GPP Release 16 中引入上行發射通道切換技術(Uplink Tx Switching,UL Tx switching),實現一個上行通道載波1(如3.5GHz)固定,另一個上行發射通道在載波1和載波2(2.1GHz)之間切換:載波1 進行下行傳輸的時間段分配給載波2 進行上行傳輸,在載波1 進行上行傳輸的時間段切換到載波1,實現TDD-NR 上行同頻段雙流傳輸。如圖9。

 

圖9 上行發射通道切換Uplink Tx Switching 技術

 

Uplink Tx Switching 技術可以結合輔助上行SUL 和帶外載波聚合Inter-Band CA 技術,進一步提升頻譜資源的利用。移動和廣電的兩網協同主要采用這兩種基于Uplink Tx Switching 的SUL 和Inter-Band CA 方案。

3.5 超級上行(SUL with Uplink Tx Switching)技術

SUL with Uplink Tx Switching 也被稱為超級上行,是SUL 融合上行發射通道切換技術。

SUL技術,同一時間只能有一條上行發送鏈路,且低頻段只在小區遠點做上行的補充覆蓋,但用戶在近中點的用戶體驗和時延無改善,如圖10 左。

SUL with Uplink Tx Switching技術,上行可以有2 條上行發送鏈路,除了在遠點增強上行覆蓋之外,還能在近中點增強上行容量,如圖10 右。兩者都不參與下行數據的發送。

 

圖10 SUL 和SUL with Uplink Tx Switching

 

在TDD 頻段,上下行是在不同的時間發送信息。由于下載需求遠大于上傳,因此TDD 上下行時間的分配是偏向下行的,主流的上行時隙、特殊時隙、下行時隙配比為2:1:7。

從圖10 右側的超級上行方案中,終端一條上行鏈路固定使用2.6GHz,另外一條上行鏈路,在小區近中點,在2.6GHz 載波TDD 下行時隙的時間段(近點綠色),使用700MHz 輔助載波的上行傳輸數據(近點700M 橙色);到了2.6GHz 載波上行時隙的時間段,700MHz 輔助載波把上行發射通道又交還給2.6GHz載波,實現2.6GHz 的TDD-NR 雙流上行傳輸。由于在近中點所有時間都可以進行上行發送,不但上行速率得以提升,還降低了下行數據反饋的時延,間接提升了下行速率。

到了遠點,2.6GHz 上行無法覆蓋的區域,把上行任務完全交接給700MHz 輔助載波(遠點橙色)。在此方案中,700MHz 只增強上行,下行仍使用2.6GHz 頻段。

3.6 時頻雙聚合(CA with Uplink Tx Switching)技術

CA with Uplink Tx Switching 技術也被稱為時頻雙聚合。是帶外聚合載波技術與上行發射通道切換技術的結合。

Inter-Band CA 技術在兩個載波都覆蓋的區域,上下行都采用載波聚合,在上行方面由于受限于終端的發射通道限制,在某些場景下對容量有負面影響。

CA with Uplink Tx Switching 技術放棄了上行的載波聚合,其上行方案和超級上行如出一轍,在TDD 的上行時隙,終端可以利用2 個發射通道同時發射數據,可以最大化使用頻譜資源。在下行保持了TDD 和FDD 的載波聚合,增強下行容量。如圖11 所示。

 

圖11 Inter-Band CA 和CA with Uplink Tx Switching

 

3GPP 在Release 16 中,通過Uplink Tx Switching 技術對CA 和SUL 進行增強。由于SUL 是5G 新增技術,產業鏈成熟度不足,并且SUL 載波和NR 載波的緊耦合,暫不支持跨站、跨小區,對商用部署帶來挑戰。CA 技術產業成熟度較高,支持跨站跨小區部署,并已有5G 實驗網的測試案例,主流終端芯片廠商有支持計劃。從產業鏈、網絡性能(覆蓋、速率和時延)、部署復雜度等方面綜合考慮,結合了Uplink Tx Switching 的CA 技術是最佳上行增強技術。各類上行增強技術性能和成熟度對比請見表3。

表3 上行增強技術對比

以上主要介紹了5G 700MHz 的關鍵技術。包括無線廣播技術的發展歷程、5G 無線廣播技術的解決方案,例如地面廣播模式、混合廣播模式、大塔小塔融合模式;同時介紹無線上行增強技術的幾個典型原理,包括3GPP標準中的無線上行增強技術,雙連接、載波聚合、輔助上行鏈路、上行發射通道切換、超級上行、時頻雙聚合技術。

參考文獻

[1]《5G 廣播電視系統技術與規劃研究報告》(2020版).

[2] 3GPP, TS 23.246, 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MBMS); Architecture and functional description, V16.1, Sep. 24th, 2019.

[3] 3GPP, TS 36.300,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 Overall description; Stage 2, V16.4, Dec. 2020.

[4] 3GPP, TS 36.976,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 Overall description; Stage 2, V16.0, Mar. 2020.

[5] ETSI, TS 103 720, 5G Broadcast System for linear TV and radio services;LTE-based 5G terrestrial broadcast system, V1.1.1, Dec. 2020.

[6] 2020 世界5G 大會, 《5G 廣播技術方案》白皮書, V7.0 P, Nov. 2020.

[7] 《中興通訊-5G 上行增強技術白皮書》2020.

來源:原創基于咪咕TSG燈塔團隊研究改編,李琳

【本文為51CTO專欄作者“移動Labs”原創稿件,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戳這里,看該作者更多好文

責任編輯:未麗燕 來源: 移動Labs
相關推薦

2021-01-29 09:08:26

700MHz黃金頻段5G

2021-01-28 08:12:04

5G700MHz5G網絡

2021-02-23 08:46:21

5G5G網絡5G終端

2021-05-07 05:58:41

5G5G網絡700MHz

2016-12-01 13:22:05

歐盟700MHz頻段5G

2020-08-26 09:41:49

中國廣電700MHz5G

2021-07-14 10:14:25

中國廣電700MHZ頻率5G

2021-08-17 11:42:31

克羅地亞5G牌照

2021-03-03 11:01:55

5G4G印度

2020-06-24 14:31:50

5G頻段700MHMHZ

2021-02-22 17:36:39

700MHz黃金頻段移動通信

2021-03-18 09:57:53

頻段5G頻譜

2020-04-02 15:23:22

工信部700MHz5G

2021-03-26 08:42:25

中國移動廣電基站

2021-06-30 08:54:42

5G運營商網絡

2021-07-20 15:43:20

5G手機華為

2021-08-12 07:42:10

700M共建共享5G農村地區

2019-07-29 09:26:33

5G網絡4G

2020-10-12 07:49:17

iPhone 12

2019-07-09 10:33:14

網絡安全技術通信
點贊
收藏

51CTO技術棧公眾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九九 |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情网 | 黄网站免费在线 | 天天看天天操 | 欧美女优在线观看 | 欧美a区|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影音av| 亚洲高清免费观看 | 在线观看国产网站 | 欧美日韩1区2区 | 日韩高清国产一区在线 | 日韩亚洲视频 | 日本精品在线观看 | 一级毛片免费视频 | 婷婷在线免费 | 欧美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 色综合一区二区 | 亚洲二区在线 |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 | 国产毛片久久久久久久久春天 | 久久精品视频网站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欧美日韩不卡 | 精精久久| 99爱视频 | 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 精品视频www | 东京久久 | 久久久精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这里只有精品99re | 亚洲精品国产a久久久久久 午夜影院网站 | 欧美黄色一区 | 欧美一级二级视频 | 妖精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毛片高清| 祝你幸福电影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