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這才是35歲危機的真正原因
我寫那篇文章的出發點僅僅是分享那次面試經歷帶給我的一點思考。
了解到面試者的經歷之后,在我本人有限的經歷和認知里面,讓我覺得很惋惜,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本可以不是這樣的,僅此而已。
但是,同樣的事情,由于每個人的經歷和認知不同,就能發掘出截然不同的觀察角度。
而這些截然不同的觀察角度得出的結論,就很容易產生激烈的碰撞。
在這場碰撞里面,沒有人絕對的錯了,也沒有人絕對的正確。
所以,馬斯克,這個觀察問題的角度是星辰大海的男人,說的這句話,我覺得的很有用:
必須要再次說明的是,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所以看這句話的感受也不一樣。
也許你能解讀出一絲絲“陰陽怪氣”。
但是,相信我,我放在這里,絕無此意。
在那篇文章里面我說:很多技術問題回答時浮于表面,甚至簡歷上寫的技術點都答不上來。
然后,我舉了一個例子:
必須要先說明的是,我這只是舉的面試中的一個小例子,并不是因為這個小問題沒有回答上來就否定了他。
只是他從那次面試整體展示出來的技術能力,崗位不匹配不高而已,或許有更適合他的崗位
首先,我為什么會問分布式鎖呢?
因為他簡歷上寫了“分布式相關技術”,而且我們的項目真的是在用分布式鎖。
然后他只回答了一個幾個字:可以用 Redis 來做。
他這個回答,從我的角度看來,是覺得不好的。
給我一種戛然而止的感覺,因為他沒有說用 Redis 到底怎么做。
我怕他是知道具體的實現方式,但是屬于那種問一句回答一句的人,所以我才追問了一句:能不能稍微具體一點。
他沒有回答上來,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也就不再繼續聊下去了。
因為我知道了關于這個點他的技術深度,我理解,就限于知道分布式鎖這個概念而已。
也許看過幾篇相關的文章,但是對于其中的一些細節忘記了。
一個有五年工作經驗、具有分布式項目實戰的程序猿,說不清楚 Redis 分布式鎖。
從我的認知里面,我覺得這個地方有點“浮于表面”。
但是在該平臺的文章下面,有幾個人覺得這個回答還行,至少說明他知道有這個技術。
于是我開始思考。
也許其他人的認知里面是這樣的:我知道 Redis 可以做分布式鎖,如果真正要用的時候,我可以很快的把這塊知識拾起來。
你能說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嗎?
這沒有錯呀。
甚至我之前的文章中也出現過類似的觀點:
但是,為什么當這個觀點,具象到“你只知道 Redis 可以做分布式鎖,但是不知道具體怎么做”的時候,我就覺得不行了呢?
我想了想。
也許只是我主觀的認為:工作了 5 年,你應該清楚的知道這個知識點。
而且,這是在面試。
我必須從你的簡歷出發,看看上面寫的技能點你掌握程度到底如何。
整個面試的過程中,我都是基于面試者的簡歷提出問題,而且已經盡力把主動權交給面試者了,但是他真的沒有好好把握。
其實,只要能好好把握這個主動權,把自己盡量多的展現出來,讓我知道你是具備我們崗位所需的技術且人是熱情大方的就好了。
現在很多人面試之前都喜歡看一些面試技巧相關的東西。
這沒有問題,我自己也看。
但是面試技巧只是錦上添花,你的真實實力才是錦上添花的對象。
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的錦上添花都會顯得蒼白無力。
好了,再回到平臺發布的那篇文章下的評論。
那些我覺得不太好的評論,就不討論了。
觀察角度差異過大,短時間內很難對齊。
所以,發展到后面很容易變成口舌之戰,意義不大。
主要說一下我看了之后覺得值得思考的評論。
值得思考的評論
首先申明一下,下面的觀點全是基于我目前僅五年的工作經驗得出的看法。
也許,當我再過五年、十年之后再看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看法。
甚至幾年后的我,對此時此刻的我表達的看法嗤之以鼻、并報以尷尬且不失禮貌的微笑。
但是,沒關系,先記錄一下,幾年后再回來打自己臉的事情在我身上發生過太多次了。
評論一:
換成他問你,照樣可以挖掘出只流于表面的技術點
我覺得這個是肯定的。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技術是無窮無盡,學不完的。
但是,我能做到的是,寫在簡歷上的技術點,如果面試官問起來,總是應該有幾個可以交鋒的地方。
至少,在實際生產工作的過程中需要用到的技術點,比如某個框架。
首先應該做到知道怎么用,此時它對我來說是一個黑盒。
然后應該知道它為什么能用,也就是去學習的它的內部原理,從而可以更好的使用的它。此時它對我來說就是一個脈絡清晰的框架,達到了知識點的深度。
最后應該知道為什么用它而不用其它的框架,也就是觸類旁通,做對比學習,擴展知識面的寬度。
評論二:
但現在的面試就是這樣,用不用的到的,都要問一遍,問完之后還會深挖,大公司問的更深
我上個月裸辭后,就開始準備面試,準備了一周才開始刷簡歷,之后就是一個個的面試 從準備面試,到后續面試中,都一直在學習,看面經,做一些對應知識的儲備。
下班后,晚上回家學到12點。周末不出門、元旦不出門,學習。
如果你要想換工作,想進入一個好的公司,你不做充足的準備,誰會要你。
你所做的付出,就會變成你的收獲。
目前已經拿到了字節、京東、好未來、好大夫的offer。百度2面中,美團2面中,阿里3面中.
總結一句就是,多做準備。
在我的認知里面,這個評論者才是絕大部分面試者的真實狀態。
就像他說的:如果你不做充足的準備,你能進入你想要的好公司嗎?
我理解充足的準備其中就包含大量的刷題,刷面試題沒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不樂意刷題,又回答不上來問題的人,才應該不好意思。
從網絡上的各種面試信息可以知道,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八股文面試,都是面試造火箭。
大家都在抨擊它不好,我也覺得它不好。
但是,主流如此。你又有多少辦法來抵抗呢?
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刷題,大量的刷題。見的多了,也就能應付各種刁鉆、冷門的面試題了。
然后再整理、結合一下自己真實的項目經歷,做好充足的準備。
你也有機會變成一個 offer 收割機。
也有機會在各大平臺上發出“凡爾賽”式的求助問題:offer 求對比!
評論三:
我工作快四年了,你如果問我一個深入、詳細的技術問題我也可能答不上來。
這四年我覺得自己的收獲是:
對系統業務的逐步了解、熟悉;
獨自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提高;
向前輩們學習到了對工作細致、認真、負責的態度;
最后才是寫代碼的規范性有了一些提高
我覺得這個評論比較中肯,其實他的回答也是我工作這幾年得到的一些收獲。
甚至,是每一個工作了五年左右的人的收獲。
會寫代碼,屬于技術中的“技”,而他前面說的三點屬于“術”,其中對業務的了解尤為重要。
我認為,當你通過面試,進入職場后,“術”比“技”重要一些。
我覺得,當我不再崇高技術,而真正意識到“技術是為業務而服務”的時候,才是我職場中一大進步的時候。
但是在進入職場前的面試環節,由于時間有限,主要還是考察的“技”。
所以,提升“術”的時候,也請不要落下了“技”。
另外他說的第一句話我也很同意:我工作快四年了,你如果問我一個深入、詳細的技術問題我也可能答不上來。
但是我想站在我的角度稍微改一下:我工作快五年了,你如果問我一個深入、詳細的技術問題我也可能答不上來。但是,我一定有自己深入了解的、可以說的非常清楚的技術點,只要面試時你給我機會,我就能展示出來。
評論四:
后生可畏啊,做一個技術,還是要有點追求的,如果一直在做crud,就會陷入一個知識的怪圈,在這個圈里,做1年和做10年沒有差別。
另外我面試時,向來是你簡歷敢寫,我就敢問,因為你寫了這些東西,都是和你期望薪資掛鉤的。
這個評論者既然叫我“后生”,那么我應該叫他一聲前輩了。
這個前輩的看法,和我的看法不謀而合。
而且這也是非常多的人,包括我的一個困境、一個怪圈:我是擁有十年工作經驗,還是把一年經驗用了十年?
這應該是一個時刻思考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本質我覺得是另外一個問題:你打破自己的舒適圈了嗎?
我想絕大部分做技術的人都不想只是做一個 CRUD Boy 吧?
就像是每個人都知道沉溺于游戲不好,但是就是不愿意承受不玩游戲這種改變帶來的痛苦。
就像是每個人都知道一直寫 CRUD 不好,但是就是不愿意承受主動去學習新的技能帶來的痛苦。
另外,這位前輩說的最后一句話也很重要:好好打磨你的簡歷,因為它決定了你面試的過程。
評論五:
曾經我也面試過名校而技術水平很一般的人,也面試過工作很多年但“技術能力年限”很少的人,我當時的觀點跟樓主一模一樣。
現在回想起來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因為當我成為被面試者被別人面試的時候,也會遇到一樣的問題,然而我真的有那么菜么?
想想這個循環真是滑稽。
另外不得不說一句,多年的面人經驗告訴我,能通過我嚴苛技術面試進來的人,90%的實際表現都遠遜于我的面試預期,所以我后來覺得面試技術人一味的深挖技術問題其實沒有多大意義。
相反,正直的人品,誠懇的工作態度比技術能力更重要。
再多說一句,現在招聘有一種不太正確的風氣,就是要求應聘者必須要會招聘啟事里面的N多技術要求,比如精通某某框架,使用某這個技術組件必須有幾年時間,比如具體到某個數據庫,具體到某個MQ產品,或者具體到某個RPC組件,似乎符合這些要求的才是合格的應選者。
這種招聘就是招熟練搬磚工,HR這樣篩選,面試官再來核實一次,似乎你不真正的會就是技術不合格,我覺得這是很大的誤區,會篩選掉真正有能力的人--能夠很快學會你需要技能的人。
這個評論中的觀點,現階段的我認同一部分吧。
主要說一下不認同的部分。
其中的這句話:正直的人品,誠懇的工作態度比技術能力更重要。
我能理解到評論者是站在自己已經工作多年的角度得出的結論,也許有一天我閱歷的變化導致我觀察角度變化的時候,我也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但是,在我目前這個階段應該是:技術能力和正直的人品、誠懇的工作態度一樣重要。
因為,首先得有過硬的技術能力,讓自己進入職場,才能展現出自己正直的人品和誠懇的工作態度。
就像我《面試之后》那篇文章里面說的,我覺得面試者很真誠,他肯定有正直的人品和誠懇的工作態度。
但是,他的真誠不能幫他敲代碼呀。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快速上手,融入團隊的人。
所以,才會有職場很復雜,面試別心軟的忠告啊。
另外一個是:這種招聘會篩選掉真正有能力的人,也就是能夠很快學會你需要技能的人。
我承認確實會有這樣的人被篩掉,這樣的人也會憤憤不平。
但是,我也相信通過這種面試篩選出來的“熟練工”,能盡快在團隊中輸出自己價值,也有相應的學習能力。
這樣的人、這樣的選人方式,對個人來說是殘酷的,但是對企業來說是性價比更高的。
評論六:
其實實際能力和人的思維有關。
很多時候, 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正確王道。
很多人其實大概的原理是懂得, 因為平時少用或者基本上用不到, 看一遍基本會遺忘。真正要使用的時候, 才拾起認真了解原理。
世界大牛何其少, 大部分人只是普通人中的一員, 不要想著每個程序員都如求伯君一樣的大牛。
如果你能把普通程序員合理分配好, 才是出色的架構師.
就如一個工廠, 有高級工程師, 專家, 普通員工, 普通程序員...... 合理分配調度安排, 才能得到出色的產出.
這個評論的前半段是我前面已經說過的:遇到問題的時候,能迅速的知道到哪個地方去尋找答案。
后半段是在說“普通”這個關鍵詞。
是的,在人生的長河中,我們絕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中的一員。
無論人生是多么的轟轟烈烈,或者是平平無奇,我們終將趨于平庸。
在短暫的職業生涯中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職場人。
我們也終將被行業淘汰,但是我們可以努力讓那一天晚點到來。
在短暫的職業生涯中,每個人的選擇都不一樣。
我特別羨慕那些把工作和生活可以涇渭分明的人。
但是程序員這個行業確實不一樣,大家都說這行內卷。
確實是內卷,而我覺得逃避內卷的方法之一,就是一種“飲鴆止渴”的方法,那就是自己卷的比其他人更快一點。
而且我認為做技術,是一件非常嚴謹的事情。即使我是一個普通人,但是我也可以有工匠精神。
我以前看到過一句話:無論你哪所大學畢業,無論你的工種和職稱,你身無匠心、手無技巧、提供不了精準、專業、享受式服務,你就不是匠人,而多半是個職場混子。
當你以工匠精神要求自己的時候,也許你就比普通人優秀了那么一點點。
評論七:
學東西,學技術可以,但是公司招人進來是要你干活的,不是讓你來學習的。
雖說活到老,但是他這種在面試的時候直言學習的方式只適合剛畢業、涉世未深的。
對于混跡職場多年的老鳥,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混,就算公司愿意培養,給你機會學習,但是你要求的待遇可能又不是剛畢業的那種。
再一個老鳥有些東西、思維方式等已經固化,不像剛畢業的白紙一張可以培養。
這個觀點,我深以為然。
社招,招人是來干事兒的,而不是讓你來學習的。只要能把事兒干好,你學不學習和公司關系都不大。
當一個校招生說我想在這份工作中能學到很多東西的時候,我會覺得他是可樹之才。
但是當面對社招的人,當他說自己想進來學習技術、學習業務的時候。
給我的感覺,不能說不行,只能說感覺怪怪的。
這樣不太好,好一點的說法應該是:
我也一直從事相關行業,具有一定的技術和業務儲備。雖然業務上肯定有一定的差異性,但是我相信通過我的知識儲備,能很快的和公司的業務對齊。
評論八:
看到各種噴樓主噴面試要求的,但從面試官的角度來說,只能從你簡歷開始,然后抓你簡歷里面寫的一些東西往深了問,這樣能看出你對技術的態度。
“精通”的含義不是說一定要求你很懂很精通,更多的是你對這個工具的態度。
如果說你對自己簡歷里面用過的工具都只是一個略懂,只知道如何用,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用,沒深度,那說明技術對你只是有的沒的,這樣的人應聘一個高級崗位,誰敢用?
高級崗位不是只有ABC敲代碼的職責。
這個評論,是我想拿出來的最后一個評論。
其實沒有其他想說的。
主要還是強調一下簡歷的重要性。
因為,總的加起來,我至少也看過幾百份簡歷了吧。有的簡歷真的寫的很差很差。
包括我前幾天偶然發現自己剛剛畢業、求職的時候寫的簡歷。
真的是沒眼看,我都不相信這簡歷是我寫的。
簡歷上怎么寫,絕大部分程度上決定了面試官怎么問。
好了,還有一些其他的評論,我就不一一粘出來了。
有一位大佬甚至寫了 2000 多字的評論。里面有對我的批評,也有對我的鼓勵。
非常的感謝。
原文鏈接在這里,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https://www.cnblogs.com/thisiswhy/p/14276573.html
最后,如果你真的要出去面試了,我再補充兩個問題,你可以稍微準備一下,說不定會用上,希望能幫到你:
- 你覺得有沒有什么你擅長的,而我沒有問到的技能點?
- 你最近有在自學什么技術嗎?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why技術」,可以通過以下二維碼關注。轉載本文請聯系why技術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