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是用來計算的,不是用來算計的
1月7日,中消協召開“網絡消費領域算法規制與消費者保護座談會”。中消協表示,有些經營者利用算法進行價格歧視。一是對新老用戶制定不同價格,會員用戶反而比普通用戶價格更貴。二是對不同地區的消費者制定不同價格。三是多次瀏覽頁面的用戶可能面臨價格上漲。四是利用繁復促銷規則和算法,實行價格混淆設置,吸引計算真實價格困難的消費者。這類算法造成選擇性目標傷害。
近年來,有關商家和平臺利用大數據殺熟的消息,不斷出現在公眾面前,刺激著公眾神經。同時,也在傷害著平臺經濟的信譽,使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張,消費者對平臺經濟的信任度越來越低。
商場有一句俗語,叫做童叟無欺。什么是童叟無欺,說白了就是公平公正,就是商家的信譽。如果商家對新老客戶、不同地區的客戶,實行不同的價格,或者利用掌握的大數據,采用十分復雜的計算方法,與消費者斗心眼、玩心計、捉迷藏,那么,消費者就會對平臺經濟失去信任,就會用腳投票,將平臺經濟踢出市場。
要知道,平臺經濟能夠讓消費者接受,就在于方便快捷,在于選擇的余地更大,讓消費者獲得的實惠更多。否則,消費者不會接受缺乏購物體驗的平臺經濟。對此,平臺商家應當有清醒的認識。因為,消費者可以選擇從實體商家轉向平臺商家,也可以選擇回到實體商家。
事實也是,現在有些消費者,已經開始對平臺經濟出現的大數據殺熟等現象產生了反感,并回流到實體商家。實體商家也抓住了平臺經濟存在的問題,通過改善經營方式和手段,提高服務質量,吸引消費者回流。如果平臺商家再認識不到這一點,繼續大數據殺熟,那么誰也無法保證,消費者不會大規?;氐綄嶓w商家。
而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平臺經濟的問題頻發,監管部門也加大了對平臺經濟的監管力度,對平臺經濟出現的問題采取整治措施,并有可能在稅收、管理、規范等方面出臺比較嚴厲的政策。那么,平臺經濟的發展,也將面臨新的考驗。
平臺經濟的最大優勢之一,就是大數據帶來的選擇多樣性,以及快遞業等快速發展產生的速度效應。一旦平臺經濟的優勢消失,平臺商家也就對消費者缺乏吸引力,就會對平臺經濟帶來消極影響,甚至負面影響。
中消協對平臺經濟發生的大數據殺熟現象進行分類解剖,指出平臺經濟在大數據殺熟方面的問題,既是對消費者負責,也是對平臺負責,是希望平臺經濟能夠通過規范自己的行為,留住消費者,維護好平臺經濟的良好形象。因為。大數據是用來計算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消費者,而不是用來算計,用來損害消費者利益。一旦大數據陷入到算計的泥潭,等等平臺經濟的,就是自殺,就是在算計中使平臺經濟的信譽盡失。
必須注意的一個事實是,平臺經濟在經過野蠻生長以后,也到了需要規范的時候了。繼續野蠻生長,甚至老問題沒有解決,新問題又不斷爆發,對平臺經濟來說,只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最終害人又害己。
所以,平臺必須正視中消協提出的問題,要通過規范平臺商家的行為,維護好平臺經濟的形象。平臺經濟只能在不斷規范中提升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而不能損害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與消費者形成良性互動。也只有這樣,平臺經濟才能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在促進國內大循環中承擔更多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