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成本優化的5大優秀實踐
譯文【51CTO.com快譯】有數據表明:截至2019年,Cisco的客戶中,有90%的公司已經將業務遷移到了云端。預計到2021年,它們94%的工作負載將會由云數據中心來處理。可見,云服務技術正在為全球各處的企業和組織,提供著巨大的敏捷性和可擴展性。同時,云服務也在通過按需付費的定價模型,為用戶大幅節省運營成本。不過,這些都是云服務的優勢。
當我們看向它的另一面時,則可能會發現:用戶企業中,多個團隊全天候地使用了不同容量的云資源,而云服務提供商往往無法提供詳盡的資源使用情況報告,進而造成支付賬單的混亂。企業往往會過多地申請那些可能根本用不完的服務資源,并為此持續付出超額的費用。這些問題時常會讓企業的CIO們有種“剛出龍潭,又入虎穴”的即視感。
根據Gartner的一項統計,企業往往每年會浪費多達70%的已購置云端資源。因此,我們需要通過消除資源浪費,調整服務大小,確定未使用占比,管理閑置資源,以及尋找折扣機會等優秀實踐,來優化云服務的使用成本,提高賬單支付的效益。
1.評估云資產利用率
通常,對于云資源最大的消耗莫過于那些未被利用的資源。那些業務涵括全球范圍的公司,在虛擬機(VM)上的花費動輒就能達到數百萬美元。而且,其中部分虛擬機的用途,可能只是為了執行短期的功能服務或測試而啟動,然后就一直被閑置在那里了。業界常把這些未被使用的VM稱為“僵尸服務器”。它們雖然不再為您的組織提供任何實質性的功能與用途,但是仍然會作為一個收費條目被包含在您的云賬單之中。
此外,另一種常見資源浪費則出現在:前端應用已經被轉移或是被刪除,但是其當時對應的存儲空間,仍像一個“孤兒”一樣滯留在云端。埃森哲云業務(Accenture Cloud)的全球管理總監Michael Liebow曾表示:那些未被使用的云端虛擬資產,會使您的云賬單逐年膨脹高達20%到40%。
當然,除了評估那些不再使用的資產之外,您還應該通過搜索實例的方式,以查找其中閑置或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畢竟,您的業務即使僅使用了實例的1%,貴企業也需要為實例的100%付費。因此,您應當將各項任務組合到更少的實例中,以節省開支,并清理不必要的混亂情況。而憑借著云端環境所賦予的自動擴展和負載平衡的優勢,IT經理將不再需要擔心面對高峰流量時,運能與空間可能出現的捉襟見肘。也就是說,合并作業完全可以在不影響未來需求的情況下,釋放您寶貴的云端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及時發現未充分利用的資產,本身就充滿了挑戰。畢竟每個月的云服務消費賬單都是要到此月才產生的,而且時間跨度有30天。這就意味著報告存在著滯后性。而且您可能需要為此多付一個月的費用。當然,您也可以采用FinOps之類的軟件工具,及時獲取資源與請求的實時態勢,并實施必要的管控。
2.調整云配置的大小
調整并找到云配置的最適合大小,可以方便您用最低的成本方式,來達到最佳的性能。該過程通常包括:為目標實例找到最佳的網絡設置、存儲空間、計算力、圖形要求等。如果您無法從規模上了解應用實例,而實例的數量一旦超過了一定數量級(如2500萬個以上),那么您在云端應用方面的支出,很快就可能會陷入失控的局面。
顯然,為了確定云配置的大小,您必須事先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使用模式、以及現有基礎架構。也就是說,首先,您要在現有的物理機或虛擬機上,拉出正在運行的所有應用服務的清單。接著,您需要評估各項性能指標,使用模式是按需、預留還是競價,(下文會詳細討論),以獲悉當前用到的算力、存儲、網絡等方面的需求,以及目標服務能夠在一天中離線的時長(如果允許的話)。只有通過深入的大小需求分析和正確的負載設置,方可提高云成本的投資回報率。
3.為預留實例(Reserved Instances)預付款
對于那些具有相對可以被預測的資源和負載需求而言,為應用程序選擇預留實例(Reserved Instances,RI,請參見--https://www.compunneldigital.com/blog/demystifying-cloud-instances-on-demand-reserved-and-spot-instances-on-aws/)往往可以節省大量的擴展成本。根據Amazon的說法:與按需定價相比,它們對于RI提供著高達75%的折扣。并且由于大多數RI都會被捆綁到1至3年的云服務合同之中,因此它們可以幫助用戶企業提前幾年做好相應的計劃和預算。
其實,大多數為期一年的標準化預留實例,都具有更改實例的大小、網絡類型、以及調整可用性水平的靈活性。而三年期的保留實例合同將更加靈活,它可以方便您自由且輕松地更改操作系統、租約期限、以及實例類型等方面。
在購買RI之前,請確保您對過去的使用情況進行了徹底的分析,以準確掌握自己的資源需求。Azure的RI定價指南和AWS管理控制臺,都是計算此類需求的理想資源。
4.利用競價型實例(Spot Instances)
競價型實例,本質上是指您可以競價那些云服務提供商的閑置計算能力。它們往往能夠給出在按需實例(on-demand instances)價格的基礎上,高達50-90%的折扣。不過,競價型實例的弊端就在于并非一直可用,云服務提供商可以只用最少的警告時間(通常只會提前幾分鐘)發出通知,然后終止掉相應的實例。這就意味著,此類實例可能更適合那些“快閃”的測試、批處理作業、以及可以快速終止的任務。
當然,以較低的價格獲得同等服務資源的同時,為了應對這種隨時可能終止的服務,各大供應商也提供了相應的解決方案--您可以根據實際使用需求,和供應商協商一個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實例持續時間和對應的報價。
總的說來,作為一種經濟實惠的方案,競價型實例方便用戶不必以按需或預留實例的費用,去嘗試性地運行那些新啟用的、具有高度靈活性,卻又要求配置同等計算資源的應用。
5.考慮批量折扣
根據Gartner在201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使用公共云的組織中,有81%的企業正在使用多家云服務平臺。據此,它們既避免了被某一家供應商所鎖定,又能夠“取百家之長”。不過,使用多個云供應商可能會帶來隱性成本的累積,其中包括:對于每一種云平臺必要的人員運維培訓,管理上的負擔,以及由于流量分散所產生的支付費用增加等方面。對此,您可以考慮讓自己的組織,使用單個云供應商所提供的一攬子服務和潛在批量折扣。
雖說使用單個云供應商的場景,主要適合于那些初創型企業、或是尚無大量云計算需求的組織。它們可能只會用到由云托管的某一項應用,例如CRM(客戶關系管理)或ERP(企業資源計劃)等工具。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大型企業將無法從單個云平臺模式中受益。也就是說,如果您的組織具有足夠大的云計算掌控能力,并且能與某家值得信賴的供應商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那么自身業務多樣性所帶來的規模效應,足以達到供應商的折扣水平,并能夠與之簽訂合適的忠誠度計劃。
原文標題:5 Best Practices for Cloud Cost Optimization,作者:Rachel Roundy
【51CTO譯稿,合作站點轉載請注明原文譯者和出處為51C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