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員用AI算法生成了3000個新的寶可夢
有句話叫做:“人類無法想象自己從未見到過的東西。”所以多數幻想作品中的怪物、外星人也只是根據已有生物進行的簡單拼接。
那如果把這個問題拋給AI呢?冰冷的程序能否創造出一些讓人類都大跌眼鏡的作品?
最近,國外一名資深程序員就在GitHub以及社交平臺上公布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寶可夢AI自動生成器”。
這位名叫馬修的程序員試圖利用OpenAI著名的GPT-2(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來讓程序自主設計寶可夢。
而所謂的GPT-2,指的是一種能夠自動生成文字并補完對話的語言模型,通過這種模型,能夠讓程序根據給定的句子或者單詞,擴充出完整連貫的文章,這種技術能夠運用在諸如AI翻譯、語音識別或者更智能的AI助手中。
但文字和圖片顯然不是一回事,為了讓圖像同樣轉化為程序能夠看懂的代碼,馬修的辦法既簡單又粗暴——使用不同的字符來代替顏色和形狀。

比如在圖鑒中編號為001的妙蛙種子,馬修就通過一堆“~”、“!”以及“b”完成繪制。根據他本人的介紹,“~”代表空白的畫面,而不同的字母則分別表示不同的顏色和線段。
最后,馬修在腳本的幫助下,通過近十萬行代碼,成功繪制出了已有的800多只官方寶可夢,這800多份由代碼組成的寶可夢素材成功轉化為了AI的學習養料。
于是,當馬修運行程序,試圖讓計算機創造幾個新寶可夢的時候,就得到了下面這些成果:

馬修一共讓程序產出了3000只全新的寶可夢圖像。不得不說,編號靠前的新寶可夢有模有樣,雖然由簡單的像素組成,但和初代游戲中同樣簡單的像素畫面已經有幾分相似。
不過編號末位的寶可夢,畫風就逐漸開始“崩壞”了:

當然,這也可能是特有的“神獸”畫風
雖然在程序生成的這3000份樣本里,有一部分圖像造型奇特,邏輯怪異,但依舊有相當數量的作品能夠作為設計的參考。
馬修就邀請了寶可夢的資深粉絲、職業插畫家Rachel Briggs根據生成的像素圖片,設計出了部分新寶可夢的高清版本:

可以看到這些高清版寶可夢同樣符合基本的設計邏輯。比如第一個,很容易讓人猜到是具備“漂浮”特性的幽靈系寶可夢,而第二個則明顯是火系。
將已有的圖形轉變為字符,再讓AI生成新的字符并轉回圖像,AI雖然不能真的創造出“從未見過”的生物,但至少還有一個好處:下次Gamefreak設計不出新寶可夢的時候,沒準能從AI那里找找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