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能正在悄悄的操控著我們的所見所想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現在已經越來越依賴手機上各種形形色色的app了,無論我們是出門吃飯時尋找餐廳,還是在視頻語音聊天,刷視頻,或是網上購物shopping,無時無刻我們都離不開手機APP。不過大家是否知道,當每個人在愉快的使用這些五花八門的app時,藏在每個app后面的都會悄悄的收集我們的瀏覽數據,通過算法程序畫出每個用戶的個人畫像,從而判斷用戶的喜好,進而向我們自動展示不同的定制內容,來達到討好用戶的目的,讓我們盡可能長的置身在其中。
手機APP為了確保非常適合每個用戶的興趣和愛好,算法會收集我們的個人數據并分析我們的在線行為。收集的數據用于推斷敏感信息并塑造我們的數字環境。算法生成的個性化廣告,產品推薦和搜索引擎結果會影響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決定和習慣。
越來越多的人都對“人工智能”一詞的含義,但是還并不是非常清晰和明了的,比如認識大家應該都知道在Siri或其他智能助手上使用了人工智能。不過根據國外的一項調查,還有60%的人沒有意識到人工智能還被用來對搜索引擎的結果進行排名并在社交媒體上定制廣告。
人們是否意識到并能接受人工智能的個性化服務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人工智能為大家所服務的項目。例如在調查中,80%的人認為餐館,電影或音樂的個性化推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接受或非常可接受。在其他情況下,接受度則要低得多:公共活動和社交媒體源的定制化信息推送的接受度只有39%和43%。同時,在某些個人隱私相關的領域,大家則普遍反對,人工智能對敏感的個人信息的收集和進行個性化設置(比如銀行卡信息,醫院登記信息等)。大多數受訪者僅將自己的年齡和性別信息被采集視為可以被接受的(接受度分別為59%和64%)。同樣,超過80%的受訪者不同意使用電子郵件和在線消息的內容來個性化在線交互的服務和應用程序。
研究結論表明:“受訪者的態度存在明顯差異。一方面,大多數人接受定制娛樂推薦,搜索結果和廣告。另一方面,他們對當前為提供這種個性化設置而收集的數據不滿意。”
對數據隱私的態度與他們的在線行為之間也出現了差異。 82%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或有些擔心他們在互聯網上的數據隱私。但是只有極少數的人進行更改以保護其在線隱私。只有37%的人報告使用在線平臺上的隱私設置。過去一年中,有20%的人沒有使用隱私設置或使用過隱私工具。
盡管人們擔心數據隱私,但是卻不知道怎樣防范,所以實際上很少有人采取相應措施保護自己,這是問題會變的越來越嚴重,所以我們都應該呼吁盡快完善個人隱私保護的相關法律,所有軟件和app提供商應該對自己的搜集信息的行為很大限度的克制,要讓用戶明晰它們正在收集哪些數據,同時要讓客戶確認,同意接受哪些定制服務,而哪些是不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