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繁忙,無暇顧及其它。最近有不少小伙伴問我,騰訊最近發布了企業微信3.0,接著發布了騰訊會議,你們公司發布了華為云WeLink,你是怎么樣看的,有沒有體驗過?還給我發了一個直播回看鏈接。今天在北京回上海的高鐵上,閑來無事,4個多小時,想想可以體驗下騰訊會議,評測一下,看看這款產品如何。
最近工作繁忙,無暇顧及其它。最近有不少小伙伴問我,騰訊最近發布了企業微信3.0,接著發布了騰訊會議,你們公司發布了華為云WeLink,你是怎么樣看的,有沒有體驗過?還給我發了一個直播回看鏈接。今天在北京回上海的高鐵上,閑來無事,4個多小時,想想可以體驗下騰訊會議,評測一下,看看這款產品如何。
我先是回看直播,在前面的前奏暖場視頻中,就有一個很吸引我的內容,那就是騰訊多媒體實驗室,音視頻技術是云會議的關鍵競爭力。視頻介紹了三大核心能力:多媒體壓縮和傳輸、高效的視頻編解碼器、自適應的網絡策略。當然還有5G/AR/VR/MR、4K/8K等當下時髦內容。具體能力如何,不能僅靠宣傳,還是要看發布的產品來檢驗一下。暖場過后,騰訊云副總裁解釋騰訊為什么做云會議,QQ和微信滿足了臨時性、偏個人、不需要復雜會管會控和專業設備。但隨著參與人增多,就無法滿足了。隨后引出騰訊做云會議的優勢。公有云廠商天然具備做SaaS肆虐的基因:阿瑪遜 Chime,微軟Teams,谷歌Hangouts,阿里釘釘,華為WeLink,騰訊企業微信。只是讓我略微不解的是,既然騰訊會議已經是企業微信的一部分,其實是可以直接和硬件會議終端合作,往垂直行業滲透,為什么還需要單獨獨立出來騰訊會議,采用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雙運作模式?還是因為組織架構調整出現這樣的組合?接著是騰訊辦公協同中心總經理,先是講了會議的價值。后面展開的內容我都挺喜歡的,都是會議存在的痛點,利用了黑科技,確實花了很多心思打磨的產品,作為產品人,令人期待希望盡快體驗一下。功能我簡單列一下:- 一鍵導入日歷,不會忘記時間;這個確實讓人眼睛一亮,直接提醒用戶是否導入;- 小程序入會,不需要安裝App;中國的云會議廠家都會考慮做,騰訊肯定天然就支持;- 在線文檔協作,這個和WPS合作的很亮眼,但這個場景在我看來比較小眾;- 背景虛化,視頻美顏,云會議廠家一般都具備,特別是背景虛化很實用;- 視頻抗丟包70%,音頻抗丟包80%,這個沒用網損儀測過,基于什么標準未知,我持懷疑態度;- AI語音降噪,把各種噪音如鍵盤聲、雨滴聲、消息提示音、咳嗽、放水杯、雨聲、翻書聲等等都做降噪,這個業界會議一般都具備,騰訊展示很顯性,這個值得學習;騰訊一直也在通信領域有鉆研,加上有2C的基因,在用戶體驗上,把會議客戶端做好是可以期待的。比較遺憾的是,整個產品展示過程,都沒有產品和功能的演示,都是PPT講解。接下來就是騰訊的生態,騰訊會議和合作伙伴的合作模式。這些合作模式都在預料之中。最亮眼的莫過于和硬件視頻會議廠商的合作。在中國這個市場上,除了華為,似乎全部都到齊了:Poly(寶利通)、思科、中興、科達……騰訊的能量還是很強大的,繁榮昌盛的生態。但是,我的疑問是:騰訊會議+三方終端體驗如何做好,這么多廠家要適配,互聯互通軟件+外設方式,統一升級,管理方式?思科、億聯、小魚、科達有自己云平臺,寶利通和中興都有自己入駐方案,在市場層面也存在競爭?另外,業界像Zoom,Teams這樣音視頻SaaS服務,和三方廠家賣得也不是特別好,騰訊如何打破這個難題?Poly:近幾年寶利通起伏變化,但在產品上,還是有一些新品出來。這次看到和騰訊的合作提供兩種方式,一種是互聯互通,還有一種是Native方式,展示視頻,Poly Meeting AI:- 自動跟蹤功能;快速切換,對話模式業界已有,平滑切換讓我眼前一亮,這種體驗不突兀值得稱贊;對話模式實不實用還需要親測;- 拾音魔墻:建立一道墻,可以屏蔽墻以外的聲音,如何建立這道墻,體驗效果是否如視頻展示那樣,因為沒現場演示,也要打一個問號。小魚:核心成員來自于Polycom,在云會議上快速推進,軟硬終端全部具備,小魚這些年可以說是最耀眼的云會議廠商。騰訊有天然的合作關系, 小魚硬終端是私有協議,宣講上做到全系列終端適配也是厲害,這意味著其ME系列/NE系列等在騰訊會議上都做了適配開發,但具體體驗如何,還需要親眼看到才更清楚。億聯:看到莉姐上臺了,還是那么優雅有氣質。億聯的厲害之處是IP話機。還記得2017年在歐洲做項目的時候歐洲的各個大T英國的VDF/BT,西班牙的TLF,瑞士Sunrise/Swisscom,意大利Fastweb/TI…..處處是億聯的影子。現在也在往視頻會議方向延伸業務。會上莉姐分享了幾款設備還很有吸引力的。從兼容性角度,憑經驗判斷,億聯在騰訊會議下適配應該會很不錯。莉姐在臺上分享一個數據:全球物理會議室9120萬間,視頻會議滲透率不足4.2%,這個數據我之前都高估了。銷售易,金山辦公,騰訊TAPD都是講調用騰訊API/SDK的優秀實踐,在這里就不詳述。這幾個案例給我的感觸就是騰訊對生態的重視,相對開放。我自己注冊了一個免費版騰訊會議賬號,基于Windows PC和Android客戶端體驗一下:下載安裝:Windows PC約70MB,Android手機約25MB,下載路徑很好找;安裝速度也很快,首次體驗很好;注冊:注冊多了一個微信/企業微信入口;注冊還需要跳轉到網頁去申請注冊讓人略難受。會前體驗:三個顯著的入口,加入會議,快速會議,預定會議。網絡偵測速度快,加入會議和快速會議速度很快;入口上覆蓋了所有場景。匿名入會體驗很差,每次入會都要輸入手機號和驗證碼。驗證碼登陸以后才可以假如會議,非常多余。但考慮到騰訊會議的商業模式是云會議室,也就可以理解,但體驗真的痛苦。會中體驗:先說入口,在PC端具有會議文檔和聊天(僅PC),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會議文檔, 窗口切換模式上只有兩種模式。嘯叫檢測很靈敏,做的也不錯。在數據會議上能力較弱,缺少標注/白板/遠程控制等數據會議能力。因為我沒有通訊錄,無法體驗邀請人入會。網絡端到端時延在300ms~400ms之間,相同網絡華為會議是200ms~300ms之間,這部分騰訊會議還需要繼續加強。網絡不好情況下,騰訊會議的異常處理做的不夠好,出現很多預想不到的問題:如客戶端無法關閉,網絡不好就不讓加入會議,還有其它各種奇怪的問題都會出現,體驗不佳。三方硬件終端體驗,跨國測試,業務發放測試,會議大容量測試等等都缺乏條件,基于軟客戶端展現能力,總結一下:作為一款剛剛發布的云會議產品,能夠做到這么多功能已經實屬不易,還是需要給騰訊會議點個贊。相信隨著版本的迭代,會給大家呈現一個體驗更好的云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