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抗疫,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將全面爆發?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爆發和傳播,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社會各界紛紛投入到這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阻擊戰中。
隨著復工潮開啟,疫情的防控迎來下半場攻堅時期。交通部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月18日將有1.6億人陸續返程返崗,城市公共交通服務逐步恢復。那么在激增的人流量下,如何保證公共安全、疫情不再大規模擴散?從宏觀的流動人口管理,到微觀的體溫檢測,如何更科學有效地開展防疫工作?
老實說,這是個相當抽象的問題。不過很少有人會否認的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已經并且還將繼續在疫情防控中,扮演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到底有多重要呢?2月10日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司長就直言不諱地表示:“能不能開發一個服務社區抗疫的軟件,這比捐十個億還管用。”
的確,疫情時期,無論是對感染人群和密切接觸者的篩查,還是對無聚集、非接觸的生產生活秩序安排,都形成了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爆炸式需求,由此催生出一個相當偶然的風口。
比如提到大數據,大家都能想到實時更新的疫情地圖。從政府官方到互聯網公司,好多平臺搭建了相關的數據庫。疫情信息實時錄入之后,通過疫情地圖,我們可以對全國各地的動態信息進行全面了解,包括確診、疑似病例,疫情走勢一目了然。
相對于17年前的非典,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對疫情的掌握程度的確有了明顯提高。比如此前武漢官方宣布,春節期間有500萬人離漢。在過去,尤其是連火車票都還沒有實名制的年代,人口流動的數據其實是很難具體掌握的。但今天我們已經能夠清楚地看到,這離漢的500萬人具體去了哪些城市,為防疫工作提供了依據。
在各地的小區進行封閉式管理之后,相信大部分人都進行過健康信息的自主填報。像我所在的小區,填報信息才能作為進出小區的憑證。這種信息申報,有的是通過政務APP,有的是依托微信或者支付寶等平臺。
數字政務平臺的火爆,是大數據實用價值的直觀體現,從疫情查詢到在線問診,甚至到口罩的預約和購買,在疫情期間實現了數字化運作,有助于流動人口的網格化精確管理。
其實在國外,用大數據來進行傳染性疾病的監控治理早已屢見不鮮。比如2008年,谷歌便發布了“Google Flu Trends”(谷歌流感趨勢),利用關鍵詞追蹤技術搜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來發現流感的暴發。
《參考消息》的最新報道顯示,這次疫情發生后,一家總部位于多倫多的跟蹤傳染病的公司,就通過人工智能系統,準確地發出了冠狀病毒疫情的擴散警報。它的工作原理,正是依靠海量的數據處理,包括全球新聞報道、疾控中心報告、衛星實時氣候數據、航班信息等。
當然,相對于大數據的流動人口管理,政務平臺的云審批,或者人工智能預測病毒傳播,它們的運用還有一些更加細致具體的場景。
比如在返程高峰期,不少地區商場、地鐵站、機場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推出了“AI防疫師”的黑科技,以無接觸的方式,進行實時體溫檢測、佩戴口罩識別、預警。一些科研單位和機構,還研制出輔助診療機器人、智能消毒與巡檢機器人,可以自動消毒、自動發藥、自動量體溫,無接觸下的遠程治療成為現實。
風險崗位無人化的疫情防控需求,讓機器換人提前上演,很多還處在測試階段,缺少大規模應用機會的新技術工具有了用武之地。這種極其偶然的利好,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從業者開始暢想美好的行業未來,比如物流行業和外賣行業的無人配送,等等。
預測性地看,疫情之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確會迎來一個新風口。這一方面是基于它們在疫情防控上展現出來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是鑒于相關的行業政策的接連出爐。
比如前面提到,民政部直接呼吁開發社區防疫軟件,提升社區的智能管理水平;而在之前的 2月4日,工信部還發布了《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效用,協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議書》,鼓勵地方加大在人工智能產品和解決方案上的研發投入力度。
可以說,這次疫情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重要性最為凸顯的一次。但話說回來,隨著疫情防控逐漸進入尾聲,流動人口數字化管理、智慧智能城市建設等依舊會延續,無接觸、云辦公等相應的特殊需求會逐漸減少。
畢竟,這是一種成本很高的生產生活模式,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辦法。而一些人工智能產品研發成本太高,還遠遠無法實現量產。另外,像醫生等一些技術崗位,仍然是依靠人工智能機器人遠程治療所無法取代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風口,持續多久值得觀望。
還需要提醒的是,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公司而言,市場需求帶來的產業短暫爆發背后,同樣隱藏著一些發展陷阱。
最典型的還是隱私安全問題。比如各個相關的防疫平臺、小程序,如何確保信息收集遵守隱私邊界,如何進行信息存儲和管理,防止泄漏發生?公共場所的人臉識別技術,該遵循哪些收集和使用界限?
疫情的特殊時期,這些問題的處理,沒有獲得相應的優先級,包括一些租房平臺,也紛紛要求租客上報健康和出行信息。但可以預見,接下來隨著疫情消散,疫情期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爆發背后的隱私安全漏洞,包括衍生的一些其他安全問題,會逐漸被聚焦關注。
不管怎么說,這些漏洞需要被及時填補。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不能因為情況特殊就偏離合法合規的軌道。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