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AR/VR如何變革金融業
2020年即將來臨,不僅意味著我們將走進一個新的十年,對于VR/AR行業來講也相當值得期待,不管是大制作VR游戲,還是大公司入局AR眼鏡的傳聞,或是5G移動XR平臺發布,都讓我們覺得明年的AR/VR將得到更多樣化發展。
同時,對于華爾街的金融、證券公司來講,他們也開始考慮在2020年將AR/VR技術來將每天大量的數據進行可視化。
眾所周知,華爾街是西方的金融中心,每天完成的交易達數萬筆,而這里的金融證券公司從開盤到收盤的期間需要實時關注最新行情、走勢圖表、歷史數據、交易數據等大量信息。AR/VR所具備的3D可視化功能可以很好的簡化從業者讀取數據的方式,比如之前《華爾街日報》推出的MR股票行情可視化應用,就展示了一種將多只股票以輻射狀分布圖、色彩等形式進行展示的方案,比傳統的電子表格看起來更直觀,更容易對比數據。

《華爾街日報股市數據》MR應用
其實,目前VR/AR的硬件形態還不夠成熟,難以被主流消費者廣泛接受。不過這并沒有停止技術在培訓、設計、建筑、房地產、制造等行業場景的應用,很多企業持續在投入資源,測試和探索AR/VR的應用。與游戲場景不同的是,應用在金融行業的AR/VR技術需要解決的不是如何打敗刺客或者怪物,而是將復雜的數據集進行簡化。
據了解,美國銀行目前在用虛幻引擎來探索提升數據可視化能力的可能性。同時美國德美利(TD Ameritrade)證券公司、富達國際等公司看好AR/VR技術,并已經開始嘗試將其用于交易和培訓。
德美利CTO Vijay Sankaran表示:沉浸式技術會為傳統行業帶來更多機遇,而到了2030年甚至會帶來顛覆性改變。
實際上來講,這些公司只是整個金融服務行業中的少數。但專家認為,隨著復雜數據分析對于金融行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用AR/VR可視化來處理信息和數據不再只是一個可能性,而是一個非常實際的方向,它的優勢是不可否認的。
Sankaran表示:我看好這個新興的領域,它能夠幫助金融從業人員直觀看待和學習數據,同時也支持多人實時查看和交互。
的確,VR/AR在數據可視化場景有很大潛力,而且這項技術對于金融公司來講也并不是完全陌生的概念,應用案例比比皆是。
花旗展示未來的AR交易界面
2016年6月時,花旗銀行在YouTube上展示了AR在交易大廳的潛在應用,富達也曾在2018年用VR來培訓員工的同理心,以此來提升顧客對服務的滿意度。此外,德美利也曾多次實驗AR/VR技術,比如培訓注冊投資顧問和交易上。
與上面提到的MR股票行情可視化應用不同,德美利使用VR技術將行情走勢“轉了過來”,你在其中看到的不再是平面的線,而是仿佛自己就是走勢圖中的一個點,跟著股市波動一起上下波動。這種感覺相當直觀,如果你發現自己再往下走,那么股市也在往下跌,而往上走的坡越陡,代表增長速度越快,當然這并不是真的過山車體驗,你在上面還能看到實時變化的行情數據。
盡管曾多次嘗試VR/AR,也看到了技術的優勢,但是大多數人還是覺得VR頭顯不夠實用。Sankaran表示:對于一些人來講,戴上VR頭顯這件事容易讓他們產生抗拒。
因此,相比之下AR更容易被人接受,不管是移動端AR還是AR眼鏡,都可以將數據以增強現實的形式呈現出來。同時,讓人們也更渴望出現體積更輕巧便攜的設備。

總之,VR/AR在主流市場普及還需要一些時間,但是金融場景對這種將復雜數據可視化的方式依然有很大需求,尤其是期權交易。
據悉,金融交易公司Dash是一家每日處理期權交易占全美16%的公司,其在近年來曾開發出三種不同的VR概念驗證應用。他們會選擇VR技術,是為了能更好應對非常離散的期權市場。因為在期權交易過程中,很多復雜的信息很難以連貫的形式向客戶解釋,于是執行交易有的時候會遇到困難。
因此,Dash決定用更容易被理解的交互方式來展示信息。該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CO David Karrart表示:如果你身處在一屋子的360°可視化數據中,你更容易發現其中的規律,比看平面的Excel表格效果更好。你甚至可以將沒有發生的數據變化進行可視化。
甚至,在繁忙的交易臺上,交易員或許也可以通過AR看到客戶的實時報價,并及時作出反應。
專注于金融操作系統的OpenFin公司的CEO兼聯合創始人Mazy Dar認為,金融交易等工作在接下來十年內都不會被自動化取代,而提高人類效率的反而可能是AR可視化功能和工具。

那么AR/VR技術還有多久才會落地金融行業呢?據預測,VR大約還需要十年才能扎根于金融公司,這是因為硬件還需要經過迭代。
與此同時,金融公司并沒有因此而坐以待斃。上面提到的美國銀行案例,就是在探索將可視化用于交易的可能,這個項目未來有望繼續擴大,目標是在2020年推出原型版。
美國銀行全球銀行和市場部門CIO David Reilly表示:未來的交易大廳將不再由二維的數字和屏幕組成,數據將以更立體的形式變,具備更好的可視化效果。而這些數據還能夠實時呈現給風險管理、審計等多種金融從業者,甚至未來還能與執法者等更多群體分享同樣的信息。未來我們會將這種形式延伸到所有業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