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身份的發展,數據安全也提上日程
譯文【51CTO.com快譯】今年1月,愛沙尼亞總理拉塔斯(Juri Ratas)抵達瑞士達沃斯參加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對該國的數字身份項目表示贊賞。愛沙尼亞擁有世界上先進的數字身份認證項目,該項目允許公民使用自己的身份投票、購買藥品、簽署文件等等。
我們的數字身份不僅僅與社會安全和姓名有關,還與所處環境有關。我們在家里的行為不同于旅行或工作時的行為,我們的數字身份應該根據這些不同的環境來運作。
這種方式將代表數字身份的未來。它不僅僅是填充數據庫的屬性——它是關于構建一個不斷變化的信息數據庫,對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決策提供安全地支持。
個人數據的發展變化
人們習慣通過記錄系統來看待身份,關于個人的一切都可以用簡潔的電子表格來總結。但我們對如此敏感的信息如此的公開,實在是感到不舒服,尤其是在Equifax、索尼(Sony)和雅虎(Yahoo)等系統遭到重大黑客攻擊之后。
許多人樂于分享的是他們的背景信息,他們的工作經歷,甚至他們的愛好。
這類個人信息在識別身份時同樣有用,而且不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完全暴露于外。
這是營銷人員在創建廣告或在Facebook上投放廣告時要用的信息類型;它甚至成為我們與陌生人見面或約會時參考的信息。為什么不傾向于這種身份認證呢?
作為一個終端用戶,只要不共享敏感信息,我接收以一種自動化的方式呈現特定的信息。
這種分享能讓公司獲得有價值的和相關背景信息,并向我推薦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雖然這聽起來有點抽象,但我認為它相當于一種身份認證的發展。不僅如此,在這個日益自動化的數字世界里,這種形式更有利于創新。例如,像Bumble這樣的約會應用程序允許用戶將Spotify平臺賬戶與個人資料連接起來,進而幫助用戶建立更直接的聯系,而不需要提供更敏感的信息。
當然這種數字身份不是沒有爭議。盡管能更好的發揮個性化的潛力,一些客戶仍然不想共享他們的任何數據。
創新企業家和研究人員應該把這視為一個機會,以增強下一代個性化工具和服務。例如,區塊鏈初創公司很快就意識到,許多人更喜歡這種可信的分布式賬本,而不是像Facebook或者谷歌這樣擁有全部業務的單一公司。
需要注意的是,區塊鏈并不是漸進式創新——這就像特斯拉對汽車行業的顛覆一樣。數字身份是一項革命性的創新,它就像一種不需要燃燒化石燃料的新發動機。這是一個游戲規則的改變者,那些數字身份的利用者也會隨之發展。
更強的保護意識
對于用戶來講,數字身份不僅意味著獨有的信息,更應禁止不法入侵者的侵擾。
要使數字身份成為更安全、更可行的選擇,可以采用以下三種策略:
1. 創建交易框架。
我們在互聯網的基礎上構造一個通信框架。Internet使我們可以觀看各地視頻,與家人和朋友在FaceTime上聊天,甚至可以將數據遷移到世界任何地方。在這一層之上需要一個事務框架來連接Internet和新型解決方案,如人工智能、物聯網和邊緣計算。
區塊鏈的分布式和分類賬本是該領域的創新。初創公司已經在利用這項技術來創建和保護事務性數字身份。更重要的是,公眾開始接受這項技術。《比特幣市場日報》估計,2018年有2200萬用戶使用比特幣。事務框架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安全保障,為數字身份提供安全的存儲空間。
2. 利用加密技術和機器學習。
隨著谷歌和Facebook等老牌科技巨頭漸漸失去信任(數據泄露事件頻發),互聯網已經開始變革,其中一種方式是通過機器學習對數據進行個性化的加密。
從存儲的角度來看,不再需要依賴大型數據庫來集中存儲數據。數據可以被分割和加密,確保每個被連接的人都充當一個節點,而不必集中訪問存儲的文件。
假設我的個人資料是一支鉛筆。我可以用紙巾把筆包起來遞給你。你可能不知道鉛筆的具體規格,但你可以通過相關的數據理解我給你的東西。這恰恰是人工智能顛覆的成熟時機。隨著機器學習算法的成熟(能夠識別出行為),機器學習將在未來10年主導這一領域。
3. 通過設計實現隱私。
世界各地的政府法規已經將隱私嵌入每一個新設計中。歐盟(EU)出臺了《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和《二號交易服務條令》(Second Payment Services Directive)等監管規定,正在創造一個注重隱私的生態系統。雖然許多企業嗤之以鼻,但我認為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數字身份正在發生變化,我們不再需要透露敏感信息來接收個性化服務。像德勤(Deloitte)這樣的公司,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設計在業務中實現隱私,以確保30項隱私衡量標準和107項隱私控制的實施。如果您可以通過設計標準來規定隱私,那么就為接下來的發展做好了準備。
人們的身份認證方式不斷在進化。隨著數字身份的出現,我們看待數據的方式——以及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我們正處在信任為本的時代的黎明時刻。你做好準備了嗎?
原文標題:As Digital Identities Evolve, Data Security Should Too,作者:Hossein Rahnama
【51CTO譯稿,合作站點轉載請注明原文譯者和出處為51C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