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不安全,和裸奔有什么區別?
《流浪地球》熱映后,影片中反復出現的提示語由于不押韻,觸發一干觀眾的強迫癥,對其印象深刻。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 行車不規范,親人兩行淚 |
這一魔性洗腦的廣告語從電影火到網絡,又從網絡火到現實中。
IDC預估,今年全球圍繞物聯網衍生的商機逼近1萬億美元,Counterpoint的IoT服務項目也作出預測,到2019年底,全球物聯網蜂窩連接將達到16億。
萬億級消費市場、連接數量猛增,面對如此情形,耳邊響起了那句提示語:
聯網千萬條,安全第一條 “姿勢”不規范,用戶兩行淚 |
回顧2018年發生在物聯網領域內的安全事件,你會覺得,物聯網脫掉“安全”的外衣,整個人形同“裸奔”。
全球最大CPU制造商英特爾遭遇“史詩級別”漏洞的沖擊
2018年1月3日,Google Project Zero(GPZ)團隊安全研究員Jann Horn在其團隊博客中爆出CPU芯片的兩組漏洞,分別是Meltdown(幽靈)與Spectre(熔斷)。
Meltdown漏洞影響幾乎所有的Intel CPU和部分ARM CPU,而Spectre則影響所有的Intel CPU和AMD CPU,以及主流的ARM CPU。從個人電腦、服務器、云計算機服務器到移動端的智能手機,都受到這兩組硬件漏洞的影響。
IoT僵尸網絡陰魂不散
Bitdefender的安全研究人員于2018年1月10日發現一個名為Hide 'N Seek (HNS)的僵尸網絡,短短10天時間感染了20000個僵尸主機。研究者發現,HNS不僅具備高度自定義的特征,會對開放Telnet設備發起暴力破解攻擊,還能夠保持“在設備重啟之后惡意軟件仍舊存在”。
物聯網安全漏洞導致4.96億設備易受攻擊
2018年7月20日,物聯網(IoT)安全供應商Armis發布研究報告,稱約4.96億企業設備面臨DNS重綁定攻擊風險。DNS重綁定攻擊可令攻擊者通過操縱DNS(域名服務)工作機制獲得局域網訪問權。
Armis公司表示,物聯網以及其他智能設備正是攻擊者通過DNS重綁定漏洞進行攻擊的完美目標,主要由于其在企業網絡中分布較廣,在情報收集和數據竊取方面可以發揮驚人的作用。
“毀”掉智慧城市的漏洞達17個之多
2018年8月,IBM研究團隊發現,Libelium、Echelon、Battelle三種智慧城市只要系統中存在包括默認密碼、可繞過身份驗證、數據隱碼等安全漏洞達17個之多。利用這些漏洞,攻擊者可以控制報警系統、隨意篡改傳感器數據,甚至連城市交通,都可以受其擺布。
“學院派”黑客盜走特斯拉
比利時KU Leuven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通過設備截獲讀取特斯拉Model S用戶遙控鑰匙發出的信號,不到兩秒鐘的時間,遙控鑰匙的秘鑰就能夠被復制。要做到這些,開走特斯拉,只需要600美元的無線電和樹莓派等設備。
亞馬遜修復物聯網操作系統13個安全漏洞
2018年10月,亞馬遜修復了物聯網操作系統FreeRTO及AWS連接模塊的13個安全漏洞。入侵者可以利用這些漏洞破壞設備,獲取內存中的內容和遠程運行代碼,從而完全控制設備。
前不久有媒體發布2019年物聯網發展十大預測,其中包括安全狀況堪憂預測,內容表示物聯網安全事故同比增長近6倍。
物聯網所面臨的安全問題,主要表現在:
1. 安全隱私
舉個栗子,當射頻識別技術被用于物聯網系統時,RFID標簽可以被嵌入任何物品中,日常生活中,人們不會格外注意到這些物品,從而導致物品擁有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不受控制地被掃描、定位和追蹤。
2. 假冒攻擊
相對于傳統TCP/IP網絡,智能傳感終端、RFID電子標簽的屬性更加“暴露”,傳輸平臺在一定范圍內也是“暴露”在空中,“竄擾”在傳感網絡領域顯得非常頻繁、并且容易。所以,傳感器網絡中的假冒攻擊是一種主動攻擊形式,它極大地威脅著傳感器節點間的協同工作。
3. 物聯網機器/感知節點的本地安全問題
物聯網機器/感知節點多數部署在無人監控的場景中,攻擊者就可以輕易地接觸到這些設備,從而對它們造成破壞,甚至通過本地操作更換機器的軟硬件。
4. 惡意代碼攻擊
惡意程序在無線網絡環境和傳感網絡環境中存在大量入口,其具備傳播性、隱蔽性、破壞性,遠比TCP/IP網絡更加難以防范。
5. 傳輸層和應用層的安全隱患
由于物聯網在感知層所采集的數據格式多樣、海量感知節點數據、多源異構數據,物聯網絡的傳輸層和應用層不僅面臨現有TCP/IP網絡的所有安全問題,還將面臨更為復雜的網絡安全問題。
另外,在2019年,通過直接互聯網接口感染大量設備的攻擊、對數據中心和云服務或加密貨幣挖掘為目的進行的DDoS攻擊等針對物聯網的攻擊途徑將會快速增長,表現出來的特性為攻擊的復雜性增加,為了盡可能避免物聯網安全事故的發生,不僅在網絡中采取動作,也要增強設備安全的設計能力。
從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獲悉,有關物聯網(IOT)安全技術的27項國家標準近日正式發布,涉及物聯網安全的內容包括相關的參考模型及通用要求、感知終端應用安全、感知層網關安全、數據傳輸安全、感知層接入通信網安全等,自7月1日起實施。
物聯網距離我們越來越近,別讓安全姍姍來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