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邂逅教育,能擦出怎樣的火花?
如果真要評選出近一個月教育行業的熱詞,那么“人工智能”當之無愧。
今年9月17日,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西岸藝術中心開幕,作為全球***的AI大會,本次大會吸引了國內外一系列IT巨頭的參與,圍繞AI相關的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互動,那么,大佬們是如何看待AI教育發展現狀,又是如何解讀AI智能教育未來趨勢的呢?
一、馬云:現有的AI應當是機器智能
馬云在此次大會上對AI進行了重新的定位,他認為,AI應翻譯為“機器智能”而不是“人工智能”,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們把AI夸大了。
實際上,馬云一針見血的說出了目前AI技術的瓶頸。人工智能的爆發,其實是從2010年“深度學習”算法的成熟開始的,“深度學習”算法在提高圖像、聲音識別能力上有極強的能力。“深度學習”算法能賦予AI類似于人類的視覺和聽覺能力,能讓機器吸收到更豐富、更準確的外界信息,這既是一個巨大的突破,更是AI技術走向落地的前提條件。
當然,馬云也并沒有否認AI的發展潛力,但他更習慣于用機器智能來定義現在的AI。他在演講中提到“機器有智能,動物有本能,人類有智慧,我相信人類擁有的智慧是機器永遠無法獲得的。”
二、劉慶峰:AI將對傳統教育造成沖擊
此次大會,科大訊飛創始人、董事長劉慶峰介紹:科大訊飛的英語語音翻譯已經率先達到大學6級的口語水平,明年上半年就可以達到專業八級水平。
如果按照劉慶峰所說,機器翻譯真能達到那么高的水平,那么我們是否還有必要學習英語?而英語老師又會否失業?AI繼續發展,對傳統教育將造成什么影響?
現在AI智能可以幫老師批改作業,幫老師管理班級,當老師的上課助手。但如果大量用AI代替老師完成教學工作,是否會讓老師對AI依賴過重,導致整體教學水平有所下降呢?
從教學體系的角度來講,不可過分依賴于AI,看上去教學效率有所提升,但實際效果卻不理想,一旦設備出現故障,教學工作便難以開展。還會導致教師整體水平下降嚴重,得不償失。
三、朱永新:人工智能帶來的有教無類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黨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說:傳統的學校教育無法真正做到對每個孩子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但人工智能帶來了這樣的機會,通過跟蹤記錄學生的所有學習過程,發現學習的難點、重點所在,從而幫助學生及時調節學習過程,量身定制學習計劃。
其他幾位全國政協委員在采訪中也都表示:面對人工智能時代,學校教育迫切需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人工智能和教育有效結合才能事半功倍。
四、人工智能可實現因材施教、個性學習
實際上,AI可以被大量用于教育,改善目前教育行業所存在的問題,彌補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以人工智能、VR技術等為代表的科學技術,讓師生在現實課堂中突破想象、打破學習時間和空間,這些超乎想象的酷炫“黑科技”,正在逐漸構建未來新樣態課堂。
因為在傳統教學中,“教”多半是照本宣科,教師只是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總是希望學生能夠按照自己課前設計好的教學方案去展開教學活動。而且教師課前忽視了對學生情況的分析,所設定的教學起點,與實際的教學起點不相吻合,等到上課時,好多東西都是學生早已知道的,很難看到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很難看到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
為解決以上種種問題,華漁教育研發團隊打造了101教育PPT,將課本、圖文、音頻、視頻、VR、3D等多種形式資源囊括在一個軟件中。這樣一來,教師便可進行線上備課與授課,并傳播分享,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地域空間障礙,緩解優質教育資源公平分配難題,顛覆傳統課堂授課方式和教學流程,***程度上提高教學效率。
你可以想象一下這樣一個場景:教室里的黑板變成了一個巨大的pad,任意展示要講解的課件,可以是圖文,可以是視頻。如此一來教師與學生實時互動率提高了,教師還可以根據課堂數據反饋了解學生的情況,不僅事半功倍,還能告別沉悶的課堂教學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為傳統的學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教學、學習與管理模式的變革,也使得教育在一次又一次的模式變革中不斷由量變走向質變。可以預見的是,學校將由宣講式的大班教學模式,逐漸走向更能培養創新精神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模式。在人工智能時代,或將可以真正實現我們長久以來夢寐以求的個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