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工智能遇到傳統中醫 藍色“匣子”能“望聞問切”
患者把手腕放入藍色“匣子”,經過紅外線掃描之后,探究其脈相,并且直接輸入到電腦中。
提起中醫,總會說到“望聞問切”這四字訣竅,也因此這門博大精深的“國粹”成為一門經驗學科,年紀越大越吃香。當人們都在感慨去哪里找一位好中醫時,在省城體育路上的與羲堂國醫館內,卻出現了“中醫智能機器人”,不僅能為病患診脈,還能為病人看舌苔、臉色,這讓很多現場群眾驚奇之余不禁贊嘆科技的力量。
機器人是如何看病的
記者看到,能為患者診脈的機器人,其實就是一個藍色的“小匣子”,患者只需要把手腕放入其中,經過紅外線掃描之后,探究其脈象,并且可以根據脈的波動,直接輸入到電腦中,最后進行技術分析。
“人的脈象有很多種,通常一個好中醫診脈的時間應該在10分鐘以上,但現在因為病人多,大部分醫生光一個上午就要看40個以上的病人,沒有時間去仔細地問診、切脈。”國醫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有了智能機器人,平均給患者診脈的時間在18分鐘,從不同的脈象集中找出問題。既然發現了問題,那么機器人是如何給人診斷的呢?工作人員說:“智能機器人診斷完之后會將診斷的結果直接發送給坐堂中醫,然后中醫就可以根據智能機器人發送的結果進行診斷。有人會覺得這更加繁瑣了,還多了一道程序。其實并不會,通過智能機器人的診斷之后會大大提高整個過程的效率,也可以為就醫的患者降低費用。”其實,這對于“中醫智能機器人”來說只是皮毛,因為在其研發過程中,開發團隊就將不少中醫書籍中呈現的脈象進行了輸入,比如中醫基礎脈象種類是28種,而該機器人脈象種類多達5.4億種,診斷水平超乎想象。
此外,還有名為舌面診斷儀的“機器人”,只要把臉部放入固定區域內,機器人就能完成中醫中“望”這個環節的診斷。
中醫機器人是如何研制的
傳統的中醫是一個復雜的學科,精確的中醫辨證又是一個長期經驗積累的結果。那么中醫機器人是如何將經驗學科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的呢?對此,記者采訪了“中醫智能機器人”的發明者郭福生。
郭福生,原是大學教授物理的老師,后在中科院做核物理與計算機應用研究,還取得了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學位,因為熱愛中醫,自學之后拜國內多名國手學習,取得中醫行醫資格。因此,郭福生是一名具有理論物理、計算機軟件、生物學醫學工程、中醫四個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而在他的學術研究過程中,也一直想把中醫診斷智能化、專業化。“我們就是把中醫經典三部九侯脈法與現代科學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診脈技法,也因此把這些脈象都輸入到電腦中,實現一種有機結合,根據脈象的波動,發現多種疾病。”十多年來,郭福生帶領著自己的研發團隊,一直從事中醫機器人的研制,他希望中醫診斷不再僅有個性化,而是應用智能識別技術、深度學習技術和大數據挖掘等技術整合中醫百家技術精華,實現中醫個性化的智能診斷。
此外,郭福生還識圖把各類中醫藥典學數字化,屆時就可以針對病人的病癥,結合從古至今的中醫藥方,由該機器人開出診斷湯藥,這將對傳統中醫的診療水平進行提檔升級。假如“中醫智能機器人”能得到良好的時間和推廣的話,這對于國內一些縣市,尤其是醫生資源缺少的地區來說,還將是一項造福人民的事情。
采訪最后,郭福生表示,“中醫智能機器人”問世之后,希望能夠在有條件的醫院進行臨床試用。盡管具有上述優勢,但中醫機器人不會完全取代中醫醫生,他也希望能夠將這件事情一直做下去,使這項技術日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