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云被Gartner評為第一梯隊云服務商,“頭號玩家”目標不遠矣
原創【51CTO.com原創稿件】日前,Gartner最新報告《Market Guide for Cloud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China》(以下簡稱“Gartner MG 報告”)新鮮出爐。在Cloud IaaS第一梯隊 "Hyperscale(超大規模)"的云廠商名單中,“入世”僅一年的華為云赫然在列。51CTO記者認為,此次成功入選并憑借全棧技術能力獲得Gartner高度認可,充分彰顯了華為云全面的云基礎設施服務實力。
ICT積累多年厚積薄發
在主流的云服務商中,是否具備全棧技術能力是一條相當重要的實力衡量標準。作為一名ICT產業耕耘30多年的領先廠商,華為擁有強大的IaaS層能力,也擁有包括計算、存儲、網絡、安全在內的這些以基礎設施為根本的IaaS層面的豐富資源。
細細數來,華為云在IaaS層針對用戶需求推出的“第一”還真不少:
華為云國內首發裸金屬容器,讓傳統依賴于高性能物理機的游戲、AI、大數據等場景同樣享受到容器的便捷,讓容器的運行再沒有邊界;
華為云提供全球首家多函數多事件編排Serverless服務,讓企業可以無需關心資源的占用,將寫好的函數上傳按需觸發、按次計費,這可以大大降低傳統的運維成本,讓企業更加關注務創新;
華為云業界首家推出專屬云DeC解決方案,在公有云上隔離出專屬虛擬化資源池,用戶可申請獨占物理設備,獨享計算和網絡資源,并使用可靠的分布式存儲。
基于華為自研的新一代智能云硬件平臺Atlas,華為云推出了業界領先的異構計算加速平臺。該平臺通過異構資源池、智能編排等關鍵技術,可以為企業用戶提供最適配前沿業務場景的云基礎資源架構,提供堪稱地表最強算力,加速云端創新。
不難看出,無論是技術、產品還是合作伙伴、產業,華為云都已經具備了非常強大的整合能力。用華為云BU總裁鄭葉來的原話來說,就是華為將30年的ICT深厚技術積累以云服務的形式開放,這也是華為云雖以“全新面貌”進入公有云市場,但短短時間內就斬獲頗豐的重要原因。從這個角度看,華為云受到Gartner的高度認可,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公有云“下半場”,勝利將屬于“全能型選手”
本次Gartner MG 報告指出,當前中國公有云第一梯隊與第二梯隊之間的差距并非不可顛覆,最終排名將在2020年塵埃落定。且在2020年底前,中國前五大的云服務提供商都會是本土公司(AWS,AZURE相繼淡出)。
51CTO記者對此也深以為然。有的人容易先入為主地認為,在國內公有云市場已經形成固定梯隊,格局已定很難改變。事實上,國內的公有云發展才剛剛進入“下半場”,勝負遠未分出。在Cloud 2.0時代,上云的主客戶群體在變,對云的需求也在變,越來越多的大中型企業期待通過云實現數字化轉型,已經上云的企業又期待實現應用的高效遷移部署和快速迭代開發,這些需求對于長期服務大中型客戶的華為而言簡直駕輕就熟。正因如此,“下半場”這些變化其實對于“后入者”華為云而言,非常有利。
華為云對于自身的優勢認識也非常清晰。鄭葉來曾在華為云圓桌上舉了一個特別形象的例子:隨著5G、IOT帶來泛在的網絡,以及人工智能帶來對人的變化……未來的競爭將是全棧的競爭,從芯片、硬件、軟件、解決方案,好比木桶,差一塊你的水桶就沒有水了……顯然,華為云絕不會讓自身的云服務能力因某一塊短板而前功盡棄,讀者可以把華為云看做是一個結實的木桶,擁有全面云服務能力——從芯片到異構計算、高性能存儲、高性能網絡、軟件和安全的全棧技術,華為云都能夠為客戶提供極致性能、強大算力和安全保護。
用戶對華為云的認可從側面也反映出華為云的實力。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華為云已發布14 大類100+款云服務,60+ 行業與通用解決方案,其用戶數、資源使用量雙雙實現300%的增長,云服務伙伴數量超過2000家。
有技術 有未來 值得信賴
這段時間,華為云的廣告隨處可見,“有技術 有未來 值得信賴”幾個廣告詞簡單直白,很容易就讓人記住。有技術,所以可以幫助用戶在云時代率先占領制高點;有未來,所以有信心幫助用戶實現數字化轉型,讓合作伙伴擁有商業成功;值得信賴,因為華為云恪守業務邊界,為客戶提供穩定可靠、安全可信和可持續演進的云服務,持續為客戶和伙伴提供價值。短短幾個詞,其實濃縮的全是華為云的精華。
我們能夠感受到華為云的野心——在2020年成為國內云服務商的“頭號玩家”。我們也能感受到華為云的努力,為了這個目標正在腳踏實地一步步砥礪前行。Gartner MG 的報告讓我們看到華為云已經成為國內云服務的主流玩家,并進入中國云服務市場的第一梯隊。或許,一個好的云服務商,應該在全球市場中去自由的競爭,來獲取相對的競爭優勢,在客戶選擇中成就自己的商業。我們期待兩年后的華為云,可以在成就客戶的同時也成就自己的霸主之位。
【51CTO原創稿件,合作站點轉載請注明原文作者和出處為51C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