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版macOS可以用iOS應用了,蘋果會把兩大系統(tǒng)融合嗎?
2017年,PC市場整體依然沒有把氣緩過來。根據(jù)IDC的調查報告,整個2017年,全球PC出貨總量為2.595億臺,較2016年的2.602億臺下滑了0.2%。
從2011年開始,這個數(shù)字就開始下滑,結果一滑,滑足了6年。
但是在2017年,Mac(蘋果PC)的出貨量達到了1996.61萬臺,較上年同期的1855萬臺增長了5.9%;市場占有率達7.6%,高于去年的7.1%。
如果按排名來看,蘋果僅排到第4名,前面還有惠普、聯(lián)想、戴爾三個「老大哥」。如果按出貨量這個數(shù)字來看,1996.61萬這個數(shù)字對比起前三名的四五千萬也還有一大段距離。

但是,1996.61萬臺,再乘上Mac電腦高昂的售價的話,就是一個可觀的數(shù)字了。
根據(jù)蘋果2018年***季度(截止至2017年12月30日)財報顯示,Mac的營收高達68.95億美元。
所以說,Mac還是很能賺錢的。
高昂的售價似乎并沒有能夠阻擋消費者去購買Mac。除了出色的工業(yè)設計外,macOS一直以來都是Mac一個很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還記得那個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裝上去的「黑蘋果」嗎?
距離macOS High Sierra的發(fā)布也已經過去大半年,相信不少macOS用戶已經開始期待將在今年WWDC上發(fā)布的新版macOS了。
然而根據(jù)WWDC往常的開幕時間,用戶想要一睹新版macOS的芳容,估計還得等上3個月時間。
不過,最近有設計師在網絡上公布了自己macOS 11概念設計,也算是為大家稍微解解饞吧。
西班牙的平面設計師ÁlvaroPabesio近日在著名設計社區(qū)Behance分享了自己的一些關于macOS 11的概念設計。
首先最引人注目的是頂部經典狀態(tài)欄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分為二的且大幅精簡的菜單欄和狀態(tài)欄。展開狀態(tài)欄,會出現(xiàn)一個和iOS設計相似的控制中心。

整個控制中心的設計邏輯,和iOS基本相似。根據(jù)設計師的描述,控制中心中的各項控制按鈕都可以通過(觸控板上的)3D Touch進行進一步的展開,而下方的快捷鍵也是可以自主設定的。

除了頂部的狀態(tài)欄和控制中心外,設計師也對Siri、Finder、iTunes等關鍵應用重新進行了視覺上的設計。整體設計風格和iOS都十分相像。

除了視覺設計上的重新設計,設計師還為macOS「添加」了不少功能。
首先這個概念版的macOS 11擁有一個名叫「硬件」的應用程序,用戶通過這個應用程序能夠管理同一 Apple ID底下包括iPhone,iPad,Apple TV,AirPods以及HomePod在內的其他設備。

除此之外,全新的夜間模式也出現(xiàn)在了這個概念版系統(tǒng)上。它與以往的夜間模式有所不同,它并不是簡單的改變整個屏幕的色調,而是通過有選擇地改變應用中元素的色調,以此保證用戶在進行一些需要準確色彩顯示的工作時不會受到影響。

然而前所說的都只是前菜,在這個概念版macOS系統(tǒng)中***的亮點功能是,它將能運行iOS上的應用程序。而且這些應用并不是單單的投影那么簡單,而是經過各種優(yōu)化后適用于桌面系統(tǒng)的應用。

雖然聽起來匪夷所思,但是這并不是設計師憑空臆想出來的功能。早前外媒 Bloomberg就已經報道過,蘋果將增加新的開發(fā)者工具,幫助開發(fā)者設計能夠同時在iOS和macOS上運行的應用程序,以此來幫助開發(fā)者更輕松地同步iOS和macOS上應用程序的開發(fā)和更新。
當然,對于蘋果是否真的會做出這種大幅度弱化iOS設備和macOS設備分界線的舉措我們保留意見。
而且這又扯到回到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macOS最終會和iOS融合嗎?
由于蘋果不同產品線間新品發(fā)布的時間會錯開,所以消費者往往會通過一個產品線上已發(fā)布新品的新特性去預測另外一條產品線上未發(fā)布的新品。就例如先后出現(xiàn)在iPhone和MacBook Pro上的3D Touch和Touch ID。

而鑒于蘋果又是公認的統(tǒng)一用戶體驗上的高手,再加上人們對于美好新奇事物都是抱著期待的態(tài)度的,所以出現(xiàn)「macOS最終會和iOS融合嗎?」這種問題一點也不奇怪。
硬件層面做到用戶體驗的統(tǒng)一可以,但是將macOS和iOS相融合又或者弱化兩者的差異性這種事幾乎是不大可能的。
兩者走得最近的一次是在兩款均適用于輕度辦公的設備上:iPad Pro和MacBook。雖然兩者在便攜性和輕度生產力這兩點上都很相似,但是經過分析,兩者的界線還是很明確的。
(圖自:iMore)
而且對于蘋果來說,先不說消除,即便是弱化兩者的差異性在商業(yè)角度上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多條產品線的意義在于,生產商可以研發(fā)不同產品來滿足不同使用場景,細化出不同定位、功能的各種產品,從而覆蓋更加廣的用戶群體。如果融合兩款產品,磨平兩款產品的特性的話,無論是在商品的使用價值或商業(yè)價值上都是大打折扣的。
其實蘋果各個高管在早前就對這個問題進行過回應,例如Phil Schiller在一次英國《獨立報》的采訪中就曾經說道:
iOS和macOS是兩款存在著根本差異的產品。運行iOS的iPhone和iPad采用多點式觸摸,他們使用的是直接式操作。而Mac則涉及大量光標和菜單操作,是非直接式操作。
舉個例子,菜單欄是macOS上的核心部分之一,但是試想一下,如果放到iOS的設備上,可想而知體驗會有多差。
而Craig Federighi也曾在一次采訪中談及到這種問題:
- 在很久之前探索多點觸控時,我們就已經討論Mac是否適合多點觸控。答案在那時候就已經是否定的。我們覺得Mac上使用觸摸屏是并不實用的。
兩位蘋果高管的采訪中都說到了交互的問題,的確這也是iOS和macOS最為不同的地方。而這也正是兩者將不可能相互融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