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的一份報告指出,人工智能和5G技術將在未來3到5年內重新定義智能手機。
據西班牙金融網站2月24日報道,普華永道在其研究報告《智能手機》中指出,新的智能手機將擁有語音界面,它既可以與觸摸屏一起運行,也可以單獨運行,手機還將搭載與當前不同的應用程序。該公司因為要參加下周在巴塞羅那舉行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而撰寫了這份報告。
報告強調,過去10年,智能手機僅在攝像頭和處理速度上有所改進,但在功能和用戶體驗上并沒有取得“重大進步”。
報道稱,根據這份報告,對話式人工智能的興起將帶來重大改變,智能手機也將受到影響,手機的圖形用戶界面已出現某些重大進步,正在向語音界面轉變。
報告指出,當手機發展到下一步時,***的用戶界面將是看不見的,將利用手勢表情或對話式人工智能來解讀用戶的習慣。
報道稱,此外報告還強調,由于人工智能的應用,手機當前的應用生態系統將被終結,手機將自動采取行動來預測用戶的需求。未來的設想是,手機將執行所有任務,用戶無需在界面上進行操作或打開應用程序。
普華永道電信業務負責人瑪麗亞·普拉指出,在手機中引入人工智能將引發有關用戶隱私的道德和監管方面的辯論,對整個價值鏈上的電信、媒體和科技公司產生影響。
另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2月24日報道,少數美國和亞洲公司預計將于2018年開始提供商用5G服務。它們的計劃將成為下周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的重要議題。
報道稱,伴隨樂觀的時間表而來的是一項警告:2018年推出的多數5G服務與運營商最終構想中的5G(連接數十億部設備、數據傳輸質量可媲美有線網絡的無線寬帶)還有一段距離。美國電話電報移動通信公司、威瑞森電信公司、澳大利亞奧普圖斯通信公司和芬蘭埃莉薩公司將從小處著手,僅使用仍在制定的一系列5G技術標準中的一個要素。
報道稱,將于2018年推出的“固定無線”服務依靠戶外天線而不是電纜為各個家庭提供寬帶服務。它無法實現手機與其他聯網設備之間的超快連接,至少一開始是這樣。技術方面的障礙源于基礎設施:5G技術需要數百萬新蜂窩無線電天線,而這些天線尚未安裝。
在澳大利亞、中國、芬蘭、日本和韓國進行的測試促使運營商承諾到2019年初會提供更多5G服務。目前的多數計劃與工程師們稱幾年后有可能實現的服務還相去甚遠。
報道稱,新5G技術將增加帶寬,使手機用戶能以每秒1千兆比特或更快的速度下載數據,這可與有線公司如今提供的***上網服務媲美。相關技術標準也旨在提高網絡的反應速度,這將使無人駕駛汽車和高科技醫療設備能在線工作。
紐約大學坦登工學院教授特德·拉帕波特說,在手機和其他設備配備強大的芯片前,“固定無線”是最容易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