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杰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陳葵:釋放隱形生產力的潛能
當前,企業紛紛致力于創建一個高于市場預期、具有競爭力并且靈活的勞動力架構,因此,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爭奪日趨激烈。然而,每年企業都會因為勞動力退休或生育而損失大量的知識和技能優勢。與此同時,年輕一代的專業人才卻因求學深造而遲遲未能加入勞動力市場。這將導致就業市場出現嚴重的技能缺口,不利于企業快速、有效地應對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
釋放和利用“隱形生產力”將有助于企業擴大人才儲備,應對可能出現的技能缺口。此外,這一舉措還將有助于減少曠工,提高生產力,增強現有勞動力的敬業精神和忠誠度。目前由企業領導和人力資源部主導的傳統員工招聘方法和偏好已無法適應不斷變化的勞動力的特殊需求。此外,企業通常會對工作地點、使用技術設備和自帶設備、數字應用及工作時間設定嚴苛的限制條件和規定。
全球的企業領袖均已意識到即將面臨的人才管理挑戰,并且越來越關注如何找到具有合適技能的人才。普華永道的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企業CEO(93%)已意識到改變人才戰略的需求,但僅有極少一部分人采取了實際行動。2 落后的人才戰略不僅限制公司的發展目標和競爭優勢,在宏觀上更有可能導致各行業出現技能缺口,甚至威脅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勢頭以及技術的進步。
同時,企業不愿意采用彈性工作制也將導致技能缺口問題不斷加劇。以澳大利亞為例,根據思杰公司發布的《彈性國家狀態》報告,56%的被訪者無法在家中工作,但其中72%希望獲得這樣的機會。倘若企業采取彈性工作制,73%的55歲到69歲的人們將能夠增加工作時長,延長職業生涯。通過釋放年長生產力的生產潛力,全國的生產力資源可額外增加210萬的潛在工作年限,相當于創造了1350億美元的價值。
因此,企業雇主必須關注這一被忽略的群體,從而填補當前和未來可見的人才缺口。企業領袖和人力資源部需要提出新的人才戰略,更有效地吸引、聘用并留住隱形生產力,幫助企業在新時代取得成功,并為未知的未來做好準備。
為此,思杰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陳葵分享了有助于應對隱形生產力需求的技巧:
執行彈性工作制
相較于其他工作群體,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對隱形生產力來說更為重要,因為他們需要兼顧工作職責及繁忙的個人生活,比如接送孩子上學和醫療預約等。企業可以拋棄生硬的傳統工作架構,采用彈性工作制,如縮短工作周、彈性工作時間、分擔工作職責或減少工作時長等,幫助員工實現工作與生活平衡。對于開始采用全新工作制度的公司,可以開展內部調查問詢高管和員工的意見,以便推動這一制度的實施。或者,企業可以挑選部分員工啟動試點項目,在大范圍推行新的工作制度前進行優化。
接受遠程辦公和分布式團隊
企業之前秉持的“出勤主義”所要求員工出現在辦公室的時間其實遠超過實際需求,而這種規定很容易與員工的家庭責任或健康狀況產生矛盾。例如,對于年長或懷孕的員工來說,身體狀況下降且極易疲勞,通勤也會使他們感到力不從心。虛擬化、云、軟件定義網絡、企業文件共享及移動管理等技術的出現可以使人們的工作方式變得更加靈活,適應員工生活方式的變化。遠程辦公可以使企業對于這一群體更具吸引力,相應地,企業辦公場所的間接成本也將隨之減少。
創造合作機遇
由于地理位置偏遠、懷孕、慢性健康問題或照顧孩子等原因,有些員工可能需要一直待在自己的居住地,無法與辦公室內的同事們進行面對面互動和合作。因此,遠程辦公的員工可能面臨一系列特有的困難,如被孤立等,這會影響他們的積極性和生產能力。企業采用虛擬協作辦公解決方案能夠更好地適應員工不同的工作方式,促進員工統一溝通,提升員工的參與度。
提供員工培訓項目
企業必須為員工提供充足的發展和培訓機會,幫助員工獲得新技能,滿足當前工作及技術發展的需求。一些員工在產假或長時間休假后對回歸職場有些擔憂,這樣的培訓機會對于他們尤為重要。為了緩解員工的這些擔憂,幫助員工互相理解,公司應提供可以滿足多種工作方式的培訓項目,如面對面研討會、在線學習課程,一對一導師項目等。激勵員工提高工作效率可以避免讓他們把未完成的工作帶回家;相應地,企業讓員工充分享受工作之余的時間可以提升員工士氣和福利。
打造包容性的職場文化
部分企業領導誤認為彈性工作制更受益于員工而非公司,從而對采取彈性工作制度仍躊躇不前。部分員工會因為職場缺乏彈性和包容而感到失望,并擔心升職停滯、辭退或受到輕視等問題。相反,那些彈性工作的員工則因為需要突出自身的存在感而發送更多的電子郵件、撥打更多的工作電話或者工作更長時間。為了消除對于彈性工作制度的懷疑,公司必須培訓企業領導如何有效地管理遠程辦公的員工,打造績效或工作成果考核系統,而不是根據員工待在辦公室的時間或者打卡的時間來評價員工。得力的軟件產品可幫助公司有效監控和管理不在現場工作的員工。
全球競爭日益激烈,技能缺口日趨嚴重,勞動力人口結構也在不斷變化。為了應對這些情況,企業必須制定更有效的人才戰略來發掘和利用技能型的人才。同時,企業領導也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調整人力資源策略,提供多樣化的選擇,讓工作方式更加靈活,借此吸引并留住潛在人才庫中的隱形生產力,以應對未來商業挑戰,引領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