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顛覆傳媒業:催生10種新崗位
九寨溝7.0級地震,機器人記者25秒540字配4圖!人類記者你顫抖了嗎?
2017年8月8日九寨溝發生7.0地震后的18分鐘,中國地震臺網機器人就自動編寫稿件,僅用25秒出稿,540字并配發4張圖片。內容包括速報參數、震中地形、熱力人口、周邊縣區、歷史地震、震中簡介、震中天氣8大項。
25秒能做什么?當人類記者還處在驚愕中時,機器人已經迅速完成了數據挖掘、數據分析、自動寫稿的全過程。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除了深度的調查報道和特稿以外,消息這種傳統的新聞形態,將逐漸不需要記者的介入。這是一個不可逆的大趨勢。這是互聯網對新聞業整體性的顛覆導致的。
與此同時,在融媒體時代,秉承“受眾至上”的傳播理念,新聞媒體行業也涌現出一些新興崗位,根據信息消費市場需求的特點來推動新聞業發展。
人工智能對新聞業造成沖擊的實質是什么?
九寨溝7.0級地震為什么能用機器人生成呢?根源并不是機器人本身有多高明,而是在于,在這個時代,新聞生產可以不依賴于采訪。新聞生產和采訪的脫離,這是當今時代新聞業最重大的變化。寫消息稿的記者,如果不對新聞事實加以深度分析和獨立判斷,就是會被機器人徹底取代。
記者本質上的核心競爭力,是采訪,沒有采訪的記者就不成其為記者。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除了深度的調查報道和特稿以外,消息這種傳統的新聞形態,將逐漸不需要記者的介入。這是個不可逆的大趨勢。這是互聯網對新聞業整體性的顛覆導致的。
除了人工智能,傳統媒體商業模式失靈也在沖擊新聞業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廣告營銷公司把注意力轉向數字領域,網絡媒體和移動平臺廣告也逐年上升,傳統平面媒體則備受冷落。
一方面,傳統媒體廣告收入逐漸降低,數字化轉型收效甚微。根據CTR媒介智訊數據統計,2016全年,報紙的廣告刊例下降38%以上,雜志和電視的廣告刊例降幅也分別達到30%和3%以上,而互聯網廣告、影院視頻、電梯廣告則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
另一方面,網絡廣告份額持續走高,新型的網絡廣告模式不斷興起。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今年6月份發布的《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7(2016)》顯示,2015年中國廣告市場發生巨大變化,互聯網媒體廣告收入***超過電視、報紙、廣告和雜志四家傳統媒體廣告收入之和。此外,新媒體還開辟了以實時競價為主的RTB廣告、以數字用戶定向為核心特征的DSP廣告等多種廣告模式。
中國新聞業改革試水,內容考核制度顛覆性變革
在報社里工作過的人都知道,報紙稿件要打稿分,稿分往往決定了記者收入的高低。一段時間以來,《長江日報》對考核制度進行了顛覆性變革。
今年七月份開始,《長江日報》開始執行新的內容考核規定。長江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蔡傳雄表示,《長江日報》的轉型要強化移動優先,重建考核體系,將新媒體平臺作為作為***考核,報紙不再重復打分。
《長江日報》的內容現在70%以上都在新媒體端首發,新媒體平臺的考核分為兩個體系,一個是稿件本身的質量,另一個是稿件的傳播效果。新增的傳播效果分是《長江日報》考核標準改革的亮點,主要考核指標有點擊量、被轉載量、跟評數、點贊數等,其中最重要指標的是點擊量。另外,稿件在報紙上發布則成為補充項,如果稿件在報紙上發布時沒有增量則不計分,增量是指對稿件重新改造,加入新的信息點。
全平臺總點擊量的考核從1萬開始計分,1萬至3萬計100分,總點擊量達到或超過300萬,可以獲得***分值2000分。
現在報社有一個專門的打分組,打分員要把每篇稿件在72小時內的傳播效果及時統計出來。
人工智能對新聞業的摧毀式創新
人工智能的發展,推動新聞業直接從手工業階段跨越到流水線大工業時代,從內容生產、渠道分發、用戶信息反饋,新聞業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為震撼的大變革。
1.內容生產智能化
2015年9月10日,騰訊財經推出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Dream Writer,主筆發布了首篇新聞《8月CPI同比上漲2.0%創12個月新高》,
2016年2月18日,搜狐宣布正式推出智能股市播報系統“智能報盤”,利用人工智能的自動跟蹤技術,及時捕捉股市動態,自動化生成并發布資訊。
類似的還有新華社的機器新聞生產系統“快筆小新”。它通過對數據采集、加工,并進行自動寫稿、編輯簽發,以最快的速度地完成例如體育賽事、中英文稿件和財經新聞的自動撰寫等。
2.內容分發智能化
2015年,《紐約時報》副總編Alexandra MacCallum基于團隊工作中需要對文章進行針對性推送的繁瑣經歷,提出應該對用戶關注度進行某種工具化的分析與預測,《紐約時報》數字部門研發的機器人Blossomblot由此應運而生。
騰訊開發的天天快報,通過智能計算用戶的興趣,將各個端口的內容通過算法精確推送。天天快報先對用戶進行海量推薦,根據用戶屏蔽不感興趣的內容從而進行算法計算,最終推薦給用戶喜歡的內容。
3.內容監測智能化
Facebook在2017年3月宣稱,已經在使用一套人工智能系統來監測Facebook Live和Messenger中的不良信息,以幫助用戶防止自殺。這套系統對帖子中那些字眼進行分析,尤其是來自朋友的評論,比如“你好嗎?”、“我很擔心你”就是兩種不同的情緒,相應會觸發不同的信號。
2016年10月,騰訊推出國內***基于移動瀏覽行為的數據分析工具——騰訊瀏覽指數。這套指數通過接入400多個APP、超過4億對用戶數據,可以提供基于行業、品牌和IP的熱點分類排行,如明星、汽車、手機、電視劇、游戲等;針對特定事件、人群、品牌指定專題報告和定制化洞察報告。
新技術變革新聞業,催生多種全新的媒體新聞崗位
技術對于新聞的變革,已經從生產端蔓延到分發端。在生產端,媒體終于邁進自動化門檻。在分發端,以天天快報、今日頭條為代表的個性化閱讀客戶端,也在掀起一場巨大的變革:把新聞的編輯發布權從人讓渡給算法。傳統的新聞崗位被淘汰,但新的新聞崗位也涌現出來。
以下,就是當今美國10個新興新聞崗位,從這10個新興崗位不難發現,傳統媒體對于技術性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即使最傳統的編輯崗位,也賦予了更多的洞察力、內部協調的職責。
1.受眾分析員
目前《今日美國》(USA Today )新聞網的The Journal News 開設受眾分析員( Audience Analyst )崗位。
工作職責具體包括兩方面:其一,挖掘、記錄和分析量化數據信息。其二,提供信息分析和策劃參考。
2.參與編輯
目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開設參與編輯(Engagement Editor)崗位。職責是確定能引發受眾共鳴的新聞故事、發現***傳播策略并向多個媒體平臺推送。
3.應用技術創新***員
目前《今日美國》(USA Today)開設應用技術創新***員(Creative Lead of Applied Technologies)崗位。主要從事虛擬現實項目的設計工作,和編輯團隊合作開發一個受眾浸入式新聞體驗項目。
4.社交媒體和社區編輯
目前msnbc.com 開設社交媒體和社區編輯(Social Media and Community Editor)崗位。其需要24 小時不間斷把新文章、圖片和視頻發布到流行的社交媒體上,滿足社交平臺上的受眾需求。
5.社會發現總監
目前CNN 和Buzzfeed 開設社會發現總監(Director of Social Discovery)崗位。其職責是率領團隊評估這些受眾上傳的素材,發現現場目擊者,挑選***的用戶生產內容并將其發展為熱點新聞故事,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及時采編新聞并進行評論。
6.移動項目經理
目前《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開設移動項目經理(Mobile Project Manager)崗位,職責在于協調并改進程序應用開發人員和編輯團隊的日常合作。
7.消費體驗總監
目前《沙漠太陽報》(The Desert Sun)開設消費體驗總監(Consumer Experience Director)崗位。其工作是借助分析軟件幫助媒體了解受眾的興趣所在,并在創作和發布新聞產品時首先考慮新聞信息消費者的需求和體驗。
8.直播編輯
目前《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等媒體或平臺開設直播編輯( Live Editor )崗位。直播編輯負責為社交媒體平臺提供視頻編輯和發布服務,并吸引受眾參與直播。
9.創新實驗室主任
目前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的Today Digital 開設創新實驗室主任(Head of Innovation Labs)崗位。每一個創新項目被視為一個實驗(從技術層面來說,實驗分為三類:現場、非現場和物聯網)。其職責是率領團隊開發提高新聞媒體與受眾互動性的解決方案,例如投放一個移動在線應用程序或提供交互式視頻(例如Facebook的Messenger)。
10.虛擬現實編輯和拼接員
目前《赫芬頓郵報》的HuffPost RYOT 開設虛擬現實編輯和拼接員(VR Editor and Stitcher)崗位。其職責是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把觀眾帶入虛擬現實新聞和紀錄片中。他們為社交媒體創作短視頻新聞,確保虛擬現實新聞報道與現實情境無縫對接。
結語:對于新聞業來說,這是***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未來,新聞系教學規模也許會縮小,并更多地融入到其他學科之中,但是作為一個擁有跨學科技能的畢業生而言,能夠擁有良好的文本組織能力、出色的人際溝通能力,已經是邁入職場的良好***步,相比其他職業而言,從事新聞業依然是一個不錯的職業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