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驅動的未來城市
只要我們測量好城市中的一切,就能靠數據吃飯了。
你有沒有試過在交通擁擠時讓谷歌地圖重新規劃路線,或者讓City Mapper告訴你該去哪里玩?
如果試過,那你就為某樣東西的誕生做出了貢獻。這樣東西會像當年的電力一樣改變城市。它舉足輕重、無處不在、悄無聲息。
請想象以下情境:你有一張會動的地圖,地圖上顯示著所有汽車、巴士、火車、自行車和行人的實時位置。你能在卡車路過時看到污染指數升高,在雨云散開后看到人群四散。更酷炫的是,它還像模擬城市(Sim City)一樣,如果你在某個地方放置一所學校或一個購物中心,周圍的街道也會隨之彎曲。
如果有一張這樣的地圖,可以想象城市會變得多么有條理——火車不再擁擠,空氣不再骯臟,醫院和學校的分布不再亂糟糟。
你可能覺得本該如此,但你得明白,政府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暗地里進行。城市的結構一環扣一環,改動后會有怎樣的結果,政府也只是一知半解。
舉一個虛構的例子:如果你是城市管理者,你將市中心某條購物街改成了步行街,因為那里污染太嚴重。那車流會往哪兒走呢?哪些輔路會變得擁擠不堪?人們會改走哪條道?會不會有哪所幾公里外的學校突然發現,校門口莫名其妙出現了比平時多一倍的交通?有多少孩子會在10年后被科學研究發現患了肺病?
這就是城市規劃的現實。要事先預見到某項措施的帶來的所有結果,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其實我們可以不用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碰壁,其實我們可以看清前方的道路。
有個好消息:某樣東西正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成為現實。
[圖片來源:Unsplash用戶Joe Beck]
巴塞羅那已經開始測量公園土壤的濕度,并自動派遣人員給干裂的土壤澆水;阿姆斯特丹會記錄晚上有多少行人上街,如果沒人上街,路燈就會自動變暗。
這就是有史以來名字最無聊的革命——開放數據、大數據、智能城市、物聯網——但它最終是一場信息的革命,等人們開始緩過神來,改變將接踵而至。
這次革命將發生在城市,因為城市生成的數據量與數據密度無可匹敵。開放數據運動也主要是從一個城市開展到另一個城市,而不是在不同國家之間開展。開放數據運動的領頭組織有開放政府合作協會(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和開放數據機構(OpenData Institute)等。
如果你覺得,原有的系統已經夠好了,現在只是一幫沒事干的人在吹毛求疵,那你就錯了。數據革命還和腐敗、暴力、失業等有關——事實上,和一切能采集到數字信息的領域都有關。
為了根除腐敗,首先,關于新墨西哥城機場(全球***的基建項目之一)的所有承包合同都已在網上公開。等系統功能完善后,每個承包商的名字、每一筆花費及其用途都可被公眾查看。公眾就能發現有沒有哪些承包合同有貓膩,有沒有過高的花費。如果查得仔細,甚至還能知道買磚頭和沙袋花了多少錢。只要實時更新,每一分錢花在了什么地方都一清二楚。
最經典的例子來自瑞典。瑞典政府做了個網站,詳細記錄著每一筆外國援助資金的去向。最厲害的一點是,網站還貼出了各種報告,詳述花出去的錢起到了怎樣的效果。這樣就能保證納稅人的錢不但花得合法,而且花得合理。
在美國,巴爾的摩將犯罪統計數據和萬事達卡(Master Card)的交易記錄組合到一起,發現犯罪高發的地區商店數量會減少。這似乎顯而易見,但這意味著犯罪的成本不僅僅包括花在監獄系統的納稅人金錢,還包括商店因被迫關門而少交的那筆稅。
也就是說,合理的做法是,在犯罪高發的地區設置緊急中心,并花錢去幫助慣犯,特別是弱勢群體、癮君子、精神病患者等。有個讓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如果數據顯示這筆錢值得花,有慣犯就會得到幫助。
至于就業問題,首先可以在City Mapper或谷歌地圖等軟件上直接創建工作崗位的數據。在墨西哥城和倫敦,Labora(墨西哥與英國之間的某合作組織)和開放數據機構(ODI)正在培養一系列初企,充分利用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發現可開發的土地、解決商業糾紛、預測機器什么時候會損壞。
數據還能讓已有的企業變得更專業,從而創造更多工作崗位。紐約已經開始印發一份“商業地圖”,幫助小型企業與星巴克、沃爾格林(Walgreens)等大型企業競爭。如果你想開店,“商業地圖”就會告訴你店址附近有多少人居住,他們是什么樣的人——年老還是年輕、富人還是窮人、房子是買的還是租的,還有人流量、納稅額等數據。
負責監管這份“商業地圖”的公務員麥克·弗勞爾斯(Mike Flowers)表示,對小型企業來說,要得到這些信息一直都難上加難,這個問題“也許可以追溯到古羅馬帝國開國君主奧古斯都在羅馬鼓勵小型企業發展的時期”。
數據將動搖一直穩如泰山的傳統根基,但會讓變革者感到失望的是,大多數人永遠都不會記錄身邊發生的事。不會有“數據革命紀念碑”,也不會有游行,甚至連國家數據部都不會有。它就像電一樣。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電是怎么來的,但他們回家后,打開開關,電燈、音樂、電影,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