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安全問題愈加凸顯 區塊鏈不是解決之道
近年來,隨著技術和消費者需求的不斷升級,網絡攻擊也愈加泛濫。對于當前的金融行業來講,網絡威脅和數據安全系統的維護是其面臨的非常重要的一項挑戰。
據統計,全球每年互聯網犯罪的成本約為1000億美元。到2019年,網絡犯罪造成的損失將達到2.1萬億美元。尤其是金融市場,已經成為網絡犯罪分子的重點攻擊對象。今年上半年,孟加拉國央行以及歐洲、越南等多家銀行的SWIFT系統遭到不明身份的黑客入侵,被盜取近數億美元。據IBM和Ponemon Institute預估,到2017年,全球網絡安全市場的投入將達到1201億美元。
區塊鏈技術憑借其去中心化、公開、方便快捷、集體維護和監督的特征在近幾年受到了金融市場的高度關注。網絡安全行業一直在研究這種技術是否可以幫助企業擺脫困境,提高其運維彈性(operational resilience:網絡在遇到災難事件時快速恢復和繼續運行的能力)。
從理論上來講,在區塊鏈的操作系統中,如果確認一個網絡攻擊的發生點,每個參與者的軌跡都是可以被追溯到的。但是,為什么現在沒有快速大力的推行區塊鏈的技術呢?因為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需要做好足夠充分的準備工作。正如區塊鏈企業Digital Asset Holdings首席執行官、摩根大通前大宗商品主管Blythe Masters所說:“各大金融機構的遺留系統每天處理著數萬億美元的交易,如果急于推行,一旦發生問題,將面臨災難性的損失。”
所以,與其寄希望于區塊鏈,企業當下更應該著重進行以下工作:
加強行業合作
企業之間、企業和監管機構之間的合作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彼此的信息共享,可以在較低成本的前提下實現最新信息和安全操作方式的獲取。
注重準備和預防工作
通過操作管理、風險和合規性管理,以及內部審計等預防工作,增加“操作性肌肉記憶”。同時,加強相關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包括離散成本和記錄數據流等。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評估和規劃工作將發展成為一個周期性的、彈性制的檢驗程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