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大學云存儲風景獨好,AnyShare實踐出真知
要說當前高校的信息化熱點是什么,各個高校的答案不一樣,可無論答案是什么,利用信息化手段是他們共同的方式,尤其是利用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幫助高校建設更好的信息系統,服務學生、老師和管理人員。
從當前趨勢看,未來智慧校園的重點之一就是對數字資源的梳理和高效利用。簡單來說就是存儲問題。試想一下,高校數萬名學生在同一時間點訪問一個課件時會發生什么?可想而知,這不僅僅是網絡的問題,還有訪問權限、安全、共享等問題。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下簡稱地大)巧妙解決了這個問題,它是怎么做到的?
存儲成為瓶頸
遇到這個問題時,地大的信息化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程度。
要說背景,地大是教育部直屬、國土資源部共建的一所以地球系統科學為主體,應用科學、前沿科學,以及新興交叉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也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列入“111計劃”和“卓越計劃”;被譽為“中國地球科學的最高學府”。
而地大的信息化水平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按照中國地質大學網絡與教育技術中心副主任張峰老師的說法,盡管同社會上的信息化水平相比,地大的建設可能會稍顯落后;可是在教育領域相比較,地大在意識、建設規模上并不比其他高校落后;有些項目不是行業內第一,至少也是在同行中是率先應用的。
據悉,地大在1998年就啟動了“數字地大”一期工程建設,自2008年起又開始啟動“數字地大”二期工程建設,逐步建成了覆蓋全校的網絡化學習和工作環境,基于校園網的信息資源和應用系統建設不斷完善,校園信息化建設走上了穩步發展的軌道。
在這里,簡要說一下地大的信息化建設成果:
當前,地大已經完成服務器虛擬化和桌面虛擬化建設,完成二級扁平化無線網絡的覆蓋 ;大多業務系統均已建設實施;包含統一認證平臺、數據交換中心、教務管理系統、學生工作管理系統、協同辦公系統、科研系統等等。
要想解決“信息孤島”的問題,還有一個統一的校內非結構化數據存儲和共享的難題,不同于應用系統數據的問題是標準化,非結構化類數據最大的需求在于統一存儲、管理和共享,匯聚包括業務應用系統文件圖片資源、個人教學資料,最終面向用戶提供教學資源共享和服務。張峰老師一直在觀察和考慮解決方案,在三年前就開始接觸愛數的工程師,并對AnyShare這個產品進行深入了解,根據地大信息中心的規劃,提出了很多改進之處,最后共同研發出了AnyShare的產品解決方案。
為什么要選用私有云架構
地大遇到了什么樣的問題?
最突出的問題是,大量資料散放在各個系統中(PC為主),如何利用這些資料成為難題,間接地,也對日后的系統建設帶來一些麻煩。共享總不能依靠移動設備拷貝,同樣,隨著大量終端用戶的出現,怎么讓移動端更快速訪問也是難題。
總結來看,地大的信息化系統需要將這些數字資源統一管理,同時能夠與身份認證體系結合起來,又能做到對數字資源合理利用。舉例說,某個系的課件只允許該系的學生和老師看,不能外傳,也不用放在公眾網上;這個課件需要加工和修改時,只有幾名老師有權限。
客觀說,地大的需求并不僅僅是統一存儲的概念,也不僅僅面向對象存儲的含義。它的需求更像是網盤:要將資源統一管理,能夠編輯和處理。這是因為高校的這種業務性質所決定的,這和其他行業業務復雜性有關。
張老師說,之前也考慮過各種統一文件的管理平臺,如金山的快盤、阿里的云盤等等,但這種基于公有云的網盤和私有云的網盤有很多的不同。最大的區別不是技術方面的,而是基于安全方面;盡管從技術來說,公有云的云盤可以杜絕信息泄密,但一旦泄密后果嚴重,畢竟高校有一些前沿的科技研究,承擔著國家的科研任務。
同時,面向對象也不一樣。面向公眾的公有云網盤和面向有組織架構的私有云云盤的需求不一樣,高校有類似公眾的群體如學生和社會資源;也有緊耦合的組織架構關系,還有松耦合的院系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就造成對網盤訪問、權限的差異性。公有云的網盤很難解決這些技術問題。
統一所有非結構化數據
因為見到過愛數在其他高校如清華、北大、西安電子科大等類似項目的成功,加上對愛數AnyShare的技術了解,地大與愛數的技術團隊一起攻關,在技術上做了修改,算是量身定制了該文件統一管理系統。
這里稍微介紹一下這個系統。它的核心是以私有云存儲的方式構建云共享中心,基于云存儲集群架構滿足大量用戶在線的要求,并提供API服務。它位于數據管理基礎設施的上層,這意味著不會搜集和抓取、整理數據,只是管理數據;它的上層是數據分析層或者是各類應用層,確保各類業務順利展開。
這對地大來說太有用了。最重要的是解決了資源分散的問題,特別是針對高校的非結構化數據統一存儲和共享管理,用戶可以找到這些數據在哪里,而不像過去只是“模糊”的知道在哪里。因為非結構化數據的檢索是最大問題。據悉,現在地大暫時使用600TB的存儲空間,足夠應對一兩年之內的存儲增長需求。
同時,資源統一管理之后,可與數字化校園系統整合,實現不同業務應用系統的統一非結構化數據歸檔和共享管理。也就是說,用戶只管業務,不用管業務之下的數據存儲問題:存在哪里,如何備份,是否安全等。
地大在導入身份認證體系之后,解決了高校有多種組織架構的問題,尤其是解決了權限的問題,確保云盤的數據安全。
張老師還演示了與高校虛擬桌面結合之后的效果。他在蘋果手機打開系統之后,可進入Windows虛擬桌面,就可以像日常辦公一樣,對文件訪問和處理。
為未來做好準備
“這套系統在細節上的亮點較多。”張老師說。
1.與現實的組織架構相匹配,實現文件的權限訪問;
2.文件有不同的歷史版本,可以回溯;
3.與業務系統的結合緊密。
比如高校內的期刊經常有約稿。現在可以把約好的稿件放在云盤中直接審稿和提出建議,作者再修改。再比如與OA系統的結合,用其負責資源的存儲和調用,不用管OA流程,這都極大的促進OA的效率。還比如提供教師科研共享協作平臺,比如未來與檔案系統結合等。
“應用幾個月之后,一開始還有一些小問題,但愛數的服務團隊都很好的解決了。總體來說沒有出現過較大問題,愛數的服務到位,技術也比較靠譜”張老師笑著說到。
他認為,要放眼未來的話,以后的高校必然會朝著智慧校園的趨勢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業務都是對數字資源的應用;數字資源的存儲與業務系統所剝離,業務系統盡可能的利用到數據分析、語義分析等數據分析功能,能夠提高非結構化數據的檢索能力和利用率。而進入智慧校園之后,那就是與物聯網、移動密不可分,數據存儲是基石。
看來,地大已經做好下一步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