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番茄工作法作者:如何高效地進行時間管理?
原創熟悉時間管理的人對番茄工作法一定不會陌生,這種方法相比GTD更微觀,是一種可以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的時間管理方法。番茄工作法實踐者Staffan Nöteberg是一位敏捷思想的培訓者,曾應邀在歐美主流技術大會上演講,還是《敏捷武士》瑞典版的翻譯者,他擁有20余年的軟件開發經驗,參與過很多企業級Java項目,也精通C++,JavaScript,Ruby等技術。近日,51CTO記者專門對這位技術大牛進行了專訪,以下是采訪內容:
51CTO:你好,其實了解過番茄工作法的人都知道比較簡單易行,也就是把工作時間劃分為多個番茄時間然后專注去完成。除了在時間管理上,番茄工作法還能否用到其他的類型上?比如說突發事件的處理、休閑時間的安排等非工作狀態的事情?
[說明:番茄工作法標準翻譯應該是Pomodoro Technique,Pomodoro是意大利文,因此本文翻譯統一采用英文說法tomato technique.](Hello, Mr. Noteberg, people who use tomato technique know that this technique is simple and practical. That is, the working time is divided into a number of tomato time and then focus on one thing to complete. In addition to the time management, can tomato technique also be used in other types of things? Such as the handling of unexpected events, leisure time arrangement.)
Staffan Nöteberg:番茄工作法這類技術機制不該被用于處理陪孩子玩耍或者其它這類休閑性質的事務。因為它非常嚴謹,針對的是那些我們需要執行或者按時完成的任務。所以,它并不適合用于處理那些非工作狀態下的事情,我的意見是這樣。
51CTO:對于在互聯網這種比較繁忙,經常加班的工作狀態,您認為番茄工作法能否適用?番茄工作法是否能夠適用于所有的人?(For people who work in the Internet field, you know, they are very busy and often work overtime, do you think that the tomato technique is suitable for them? Is this technique able to be used by all people?)
Staffan Nöteberg:對于工作時間較長的情況,這項技術方案其實特別適用。因為我本人每天就有很多工作需要打理,而且需要耗費相當長的時間。工作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我們都需要對工作內容進行匯總。所以我認為番茄工作法特別適合那些每天投入大量時間處理諸多工作事務的朋友。這是我對***個問題的回答。關于第二個問題,我的答案也是肯定的。確實,不少朋友可能認為“我做的是創意方面的工作,創意啦、靈感啦可不是組織出來的。我需要激發出火花之后才能投入工作。”聽起來確實有理,不過我認為番茄工作法這類科學執行機制同樣能夠帶來助益。也許大家能夠在采取番茄工作法后獲得更具效率的實施流程。畢竟相較于坐等靈感出現,遵循科學方法做點什么顯然更為合適——即使對于創意型工作內容而言。
51CTO:我的很多朋友都知道番茄工作法,因為確實是能夠讓工作的安排執行更加高效。想了解一下你當初為什么要寫這樣的一本書?而且有想過在中國會如此暢銷?(Many of my friends know tomato technique because it is indeed able to make work more efficient. I would like to know why you wrote such a book? And have you ever predicted that the book is so popular in China?)
Staffan Nöteberg: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其實有點兒怪~其實我的初始目標非常單純,就是實踐自己的思路并提高自身專業水平。擁有一項真正純熟的技能對于我們這些從業者來說絕對不是壞事。我曾經不斷探尋,并最終在互聯網上找到了一小段介紹——內容講的是幾位意大利廚師是如何在廚房里利用計時器提高工作效率的。我以這條信息為基礎,嘗試把自己從業過程中的積累添加進去,并最終整理成了一份演講材料。在此之后,我聯系了自己幾位身為初創企業CEO的朋友,問他們“我能不能到你們那搞個主題演講,免費的哦。”這就是我的***步,因為我很清楚自己得通過實踐來磨練自己的表達能力。結果呢,演講獲得了相當成功的效果,此后我開始不斷在美國、歐洲的很多企業當中組織這類宣傳活動。這類公開宣講我經歷過很多次,也從活動當中收集到了不少有益的信息。對不起,這段答案好像有點長:)總而言之,我把這些信息記錄下來,并努力踐行正確的工作處理方式。其實寫出一本暢銷書并不是我的主要目的,踐行正確方式才是。在此之后,我把相關內容放到了網上,接下來來自澳大利亞、日本、美國以及其它國家的電子郵件就如雪片般涌來。感興趣的朋友會指出“我喜歡這個,我不喜歡那個”這類意見。這就是我的真實經歷,而且我開始每天對文本內容進行修改。大約在六個月之后,我開始與美國的出版商取得聯系,他們也表示愿意將其發行出版。在中國情況也是一樣,所以我原本沒指望這本書能在中國受到熱烈歡迎。畢竟書中的內容需要進行翻譯、調整可能還有所刪減,這些具體情況我并不了解,所以番茄工作法的中文版本能夠大受好評實在讓我始料未及。
51CTO:我覺得,用25分鐘去專注做某件事情,再用5分鐘休息,你認為為什么要用25分鐘呢?如果對于效率低的人,能否延長一個番茄的時間?(According to the tomato technique, people focus on doing something in 25 minutes, and then 5 minutes to have a break, why do you think 25 minutes is suitable? For those low efficient people, can they extend the time of a tomato?)
Staffan Nöteberg:其實25分鐘這項既定標準并沒有什么特殊含義,我們也沒必要非要選擇25分鐘作為執行準則。不過我認為不同工作任務之間往往存在共性,所以以25分鐘作為起點是個不錯的選擇。大家可以按這種方式嘗試一周左右,然后根據實際情況縮短或者延長這一時間單位。舉例來說,大家可能發現“我是那種10分鐘就能解決一項任務的人”或者“我的工作內容不同,往往需要40分鐘才能取得階段性進展”,這些都沒問題。另外,如果大家發現自己用不完這25分鐘,那么將其調整為15分鐘甚至是10分鐘都是完全可行的。而如果25分鐘這一時間周期總是顯得比較緊張,那么也不妨嘗試以40分鐘作為劃分單位。具體取決于您是什么樣的人、您需要面對什么樣的工作內容以及您身處什么樣的辦公環境等等。您應該多多體驗,并從實際體驗當中找到最合適的實現方式,而非強迫自己遵循書中給出的指導意見。不過25分鐘是種比較理想的起步標準。另外,我認為所謂低效率人員其實并不存在——我不會將他們形容成“低效率人員”,而更傾向于“積極型人員”與“非積極型人員”的說法。
51CTO:對我而言,如果一直這么堅持的使用番茄工作法,可能會有效果,但是嘗試過后應該會堅持不了多久就會放棄。你認為番茄工作法***的魅力在哪里?怎樣吸引一些對番茄工作法還沒有深度認識的人?(For me, if I’ve been using this tomato technique, it may have an effect. But there is another possibility. After trying the method I found that I couldn’t persist in it for a long time and I had to give up. So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greatest charm of tomato technique and how to attract people who do not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is technique?)
Staffan Nöteberg:我認為您應該首先明確一點,即您是否擁有大量工作內容需要完成?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您是否有時候需要在不同任務之間來回切換,從而確保優先處理那些最為重要的工作進度。如果這個問題的答案同樣是肯定的,那么請積極嘗試番茄工作法,并通過實踐體會其是否能夠帶來理想的效果。
51CTO: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規劃和安排,中途也經常會被其他的事情所干擾。你是這本時間管理書的作者,在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你是怎么處理的?(In fact, everyone has their own plans and arrangements, but they are often disturbed by other things. You are the author of this time management book, how do you deal with such things?)
Staffan Nöteberg:我當然也會面臨這種情況,因為工作內容總在不斷變化、需要同時處理的任務也多種多樣,所以我的既定安排也常常被意外打亂。另外我屬于自由職業者,所以我們兩者的具體工作方式可能有所區別。但番茄工作法的強大之處也正在于此:我們能夠自我審查,將其作為日常工作的必要環節之一,思考目前手頭有哪些工作、我們可以做出怎樣的調整來提升執行效率,從而為明天規劃出更為有效的實現方式。
51CTO:對于時間的安排和管理的書籍有很多,對于番茄工作法你認為相對來說它的優勢在哪里?(There are a lot of books about the time arrangement. For tomato technique, in your opinion,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it?)
Staffan Nöteberg:我認為番茄工作法的優勢在于易于上手而且易于理解。某些工作指導方法雖然效果很好,而且其中包含很多充滿靈感的思路,例如GETD的方案,但其復雜程度很高——具體來講,我們需要了解大量相關信息才能真正著手使用。相比之下,番茄工作法具備良好的易用性,通過一分鐘的解釋人們就能理解其含義并將其納入到日常工作當中。
51CTO:在未來十年,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可能也會大大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你認為番茄工作法到時還能否適用?(In the next ten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y also greatly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our work, do you think that the tomato technique can also be applied at that time?)
Staffan Nöteberg:沒人能真正預測未來:)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未來的一切將呈現出越來越快速的運作態勢,我們需要面對的系統方案越來越多,這意味著我們必須通過綜合性的途徑完成工作——一次做一件事的辦法已經不再可行,同時推進才是順應未來的作法。所以我們必須對工作內容進行優先級排序,而后一股腦進行處理,否則我們根本沒辦法按照完成任務——或者說不斷在任務片段之間往來游走,但最終卻哪一項都沒能做好。所以如果從現在開始做出轉變,我們實際上就是在為未來做好準備。
51CTO:除了對時間管理的研究,您還在做哪些工作?有什么有趣的想法可以和中國讀者分享的嗎?(Besides the time management,what else do you do as your work? Is there anything interesting to share with your Chinese readers?)
Staffan Nöteberg: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當個自由職業者,具體內容包括幫助初創企業或者大型機構處理日常工作,還有編程或者進行開發培訓。對于這類受眾,他們采取的工作方式與番茄工作法非常相似,但規模進一步提升到了整個團隊甚至整個組織機構層面。我曾經就職于多家企業及組織機構,并致力于將由此積累到的經驗推廣到更多機構當中。各類機構的實際情況有所不同,所以大家可以在嘗試的過程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案。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