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創公司如何利用大數據推動美國政府立法
Quorum是由Jonathan Marks和Alex Wirth兩位哈佛畢業生創立的大數據服務公司,公司的宗旨是希望利用公開訪問的數據,幫助政府和各類組織機構制定相關政策和立法。Quorum能從網絡媒體和出版刊物中獲取數據,分析國會議員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動政府相關法規的建立。
在Quorum推出服務的6個月之后,就引起了類似聯合國基金會和通用汽車公司等大型機構的關注。
Quorum的創始人之一Jonathan Marks表示,他們想做這個項目的初衷是源于合作伙伴Alex Wirth學生時代曾在華盛頓特區幫助政府工作的經歷。Wirth曾經挨家挨戶地對特區議會的議員進行過上門拜訪,可讓他感到沮喪的是,這樣的游說策略并不管用。以致于后來他完全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辦,該去拜訪誰,也搞不清楚拜訪的這些議員之間是否有交情。
Wirth覺得這樣做很浪費時間和精力,于是他把這段工作經歷告訴了Marks,兩人都一致認為,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完全可以利用數據來搞清楚哪些議員是互相認識的,哪些議員又曾經一起共事過。
譯注:美國的立法過程與中國不同。在美國眾議院,一名或多名議員只要把議案文本送交書記官或投入議案箱,議案就提出了。在參議院,一名或多名參議院只需得到會議主持人認可,就可宣布議案。如果想要推進某項法律規章的起草,可以游說多名議員提出議案。因此,美國有專門的lobby firms,即游說公司,專門代表客戶向政治家、議員和政府監管機構提出立法訴求。
于是,兩人一起搬到了華盛頓特區,組建了一個20人的團隊成立了Quorum。Quorum主要給議會、游說公司、非盈利機構和普通公司四類機構提供服務。若想使用Quorum的服務,每年需繳納4800美元的費用。后來這項服務已經引起了很多機構的注意,如文章剛開始提到的聯合國基金會、通用汽車公司,以及律師事務所Holland & Knight、游說公司Podesta Group,和豐田公司。
Quorum可以從多種渠道搜集與議會相關的信息,比如網上發布的投票記錄,與投票相關的推特記錄等,并用語言處理工具把這些信息變得可以被搜索到。平臺上還有一個分析引擎,利用這個引擎分析處理收集到的數據,從而理清議員之間的關系。
Marks表示,一開始想要獲得這些數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公司的公共關系負責人曾帶領團隊每天早上刷新超過100位議員的個人官方網站,以確保有新內容更新時不會錯過。但這一過程會花費大量時間,效率過于低下。
收集數據后,用戶可以通過平臺自帶的“議會關系管理”模塊給每個議員建立檔案,并追蹤議員行為,平臺還可以根據用戶需求群發電子郵件。
Marks說,給不同的人最好發不同的電子郵件,如果你給大量的人發送同樣的電子郵件,收到的人一看就認為是垃圾郵件,這封郵件便無法起到作用。利用大數據,Quorum推出了新型工具,可以幫助用戶給不同的人發送個人定制化的電子郵件。通過這些新型工具,我們跟用戶都可以極大地節約時間,提高效率。
目前平臺收集到的數據存儲在AmazonWeb Services (亞馬遜云服務)上。但Mraks表示,對于他們而言最好還是建立自己的數據中心,不過這需要更多資金,還需要花費大量精力,他們覺得不值得。因為公司的數據庫里已經有數千萬的數據模塊,他們正在集中精力優化算法,根本沒有余力自建數據中心。
公司已經獲得亞馬遜云服務的投資,就是憑借著這筆投資,公司才得以順利發展。Marks認為,想要統觀業務大局,有太多數據需要收集了。只有當平臺收集到了足夠多的信息,才能搞清楚這屆議會與往屆有什么不同,以及其他重要的問題,從而更好地服務政府及各類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