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游的魚,一位北漂程序員去與留的躊躇
工作四年多,終于向主管提出辭職。應允之后,頓時感覺身輕如燕,說實話很久沒有那么開心。但時至今日,這份激動已經平復,感覺自己就像一條逆游的魚,從一個大一點的池子,回到了一個小一點的池子,更靠近回家的路。
決定走還是不走之前,思想斗爭了好些天:是在這邊繼續工作一段時間,還是現在就去女友的小城市?不像單純的換一份工作那么簡單,這個決定就是在選擇不同的生活。 我和她在大學認識,相戀了近6年,我大她兩屆,都是一個市的人,也都是獨生子女,所以一開始就沒有想在外面的城市定居;畢業之后兩個人就異地,到現在異地了四年,期間聚少離多,見一面輾轉奔波,日夜兼程,說不辛苦那是騙自己;她在那邊是事業單位,工作輕松穩定,暫時沒有購房的壓力,離家也近;雙方父母也期望早些結婚,她爸媽沒有提別的要求,“就一點,要結婚,你先過來,你們兩個先在一起”。然而對于我,過去的話首先是工資減多半,內陸的又非省會的城市,自然是不能和一二線城市相比。讓我猶豫的因素還是擔心自己的經濟能力,一方面我確實沒有存多少錢,另一方面就好像有什么事情我沒有完成一樣,有些不太甘心,好像去了小的城市就抹殺了那樣的可能。甚至擔心過年回家會有人說,你重本畢業的,拿的都沒有技校出去打工的多,也會想,自己是否會辜負了父母的期望,然而回首這四年,我沒有做出什么拿得出的成績;倘若我現在不過去,我亦不忍心讓她再獨自等待下去,我的內心也是有愧的,因為去年就說要過去,因為加薪又多留了一年。當這些所有的條件和所有的期望放在一起算計,得不出一個完整的答案,甚至回頭覺得有些想法就是虛妄,連感情這個砝碼的重量都被削弱。因為你始終沒有搞明白,你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你為什么了而什么活著。
為了找到自己內心的答案,我先試著選一個方向走:假如我不辭職。工作到年底或者明年初,拿完年終獎再走。我發現我的內心是抵觸的,那幾天感覺工作都很乏力。后來我想,多的這幾個月工資又能有多大的用處,又要浪費掉幾個月在一起的時間,而且很可能會斷送掉這份感情,這樣的態度對自己、對她、對公司都不好。如果你沒有夢想沒有目標,你待多久都沒有用。純粹為了工作,還不如為了生活。于是我辭職了。
出來漂泊的游子,一直都是在找一條回家的路。這肩上的行囊里,有父母的期望,有愛人的心愿,還有遠方的自己,其實我們是慶幸的,在互聯網讓我們能觸及的深度和廣度遠超你所能想象,只要能上網,我就能和北京或深圳的朋友合作開發,也能和朋友們分享新的書籍和想法。如果一個人把自己關起來,放到再大的城市對他來說也只是一個大的鳥籠。曾經看過一部叫《立春》的電影,在小城市,沒有舞臺,然后去大城市,亦沒有給機會,看的讓人很壓抑,現在不同了,互聯網讓這個世界變的扁平起來,只要能和世界連接起來的地方,就是全世界。這或許有些天真了,從就業發展說,如果一個小城市產業單一那就業面和發展空間就比較狹小,如果是產業比較健全的三四線城市IT行業還有一定的生長空間。所以落到實處,還是要看發展空間。父母期望有人陪伴,但絕不是喜歡看著我們天天在身邊,而是更期待我們有所成,然后常回家看看。
誠然,一二線城市有更多機會,創業氣氛也很濃厚。大學在深圳幾個同學現在是第二次創業了,無論成功與否我都很羨慕,并祝福。我亦被邀請幾次去創業,也曾參與過一些,但都未全身投入;或者是看見新人們一心想著北上廣深,討論著大城市十幾k甚至更多的薪水;或者看別人分享各種大的項目和前沿的技術,心中是有些不甘心。也曾想如果沒有這份戀愛,或許我也去了深圳,但這其實是可笑的妄念。我也還在尋找著自己的那個夢,或者是有夢有魅力的人。很多人在大城市每天上下班好幾個小時,想想都很辛苦,但是他們愿意堅持,或許就是因為那份希望。正如《皮囊》里面所說,“我期許自己要活得更真實也更誠實,要更接受甚至喜歡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歡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處理,欣賞各種欲求,各種人性的丑陋與美妙,找到和他們相處的***方式“。你覺得別人辛苦,但他們自己未必這么認為。你覺得小地方安逸適合生活,但是他的內心或許很煎熬。人的各種欲求,很難同時滿足,“取”是你的能力的選擇,“舍”或許是一種境界,或許是無奈。
現在的我愿意做一條逆游的魚,暫時放下一些期望,一個一個的去實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