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通信領域:技術整合,創造未來
由于近距離無線通訊(NFC)的應用,多半涉及個人穩私與財務安全,因此包括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與優力國際(UL)等認證機構,皆已提出多種安全標準規范,讓NFC應用開發商能準確評估安全性與功能性,確保產品品質。
隨著芯片技術的革新,目前已經有廠商推出把藍牙(Bluetooth)、近距離無線通訊(NFC)、無線區域網絡(Wi-Fi)與調頻(FM)通訊整合在同一芯片內的四合一無線連結方案;藍牙有著短距離的強大通訊功能,Wi-Fi具備長距離的優勢,FM適合室內中距離低頻的設備連結,再加上保密性高的NFC,不但能使得設備間的通訊介面整合變得容易,更讓未來的消費性電子產品能夠變得更輕薄短小,觸發更多整合的***可能。
短距離無線技術既競爭又合作
通訊介面的發展,除了從有線走向無線外,也從室內走向室外。過去業者搶攻辦公室與家用的xDSL、光纖與纜線數據機(CableModem)的盛況,在行動網絡爆發后,似乎已變成明日黃花,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在家里或辦公室不再使用有線的網絡,而轉由各式各樣的短距離無線通訊介面做為溝通的媒介。
以PC周邊應用為例,無線滑鼠與鍵盤早就不是新聞,盡管通用序列匯流排(USB)經過10多年的努力,傳輸速率從USB1.0的2Mbit/s升級到USB3.05Gbit/s,即號稱1分鐘內可以把一部高畫質(HD)電影傳輸完畢,傳輸速率大幅領先串列式先進附加技術(SATA);但目前市面上已開始量產透過Wi-Fi介面傳輸的硬碟,雖然傳輸效率低一些,但無線的便利性仍具優勢。
另外,高畫質多媒體介面(HDMI)的數位訊號傳輸在取代D-Sub不久,2013年就有Wi-Fi電視問世,及采用藍牙或Wi-Fi傳輸的投影機問世。
無線裝置間的通訊,塬本只在于FM、紅外線與藍牙的區域內競爭。紅外線的功率低,但距離短;FM的距離長但是數位化訊號不佳;藍牙可傳遞數位訊號,但距離短,耗電量大。塬本這些通訊介面在各領域間相互競爭,隨著手機功能多樣化需求,這些介面皆成為標準內建介面,而NFC是最晚加入手機的通訊介面,也代表所有的通訊介面目前是在手機上和平共存的型態,從先前的競爭逐漸轉變成既競爭又合作的巧妙情況(圖1)。
無線通訊技術傳輸距離與速率一覽
NFC、藍牙、WIFI多重技術整合 創意***
目前較為熱門的幾大應用,仍然聚集在下列幾種領域:
FM通訊
除了電信廣播接收外,FM也是滑鼠、鍵盤、耳機、簡報器等廉價設備的無線通訊介面,傳輸距離可達數10公尺,比藍牙長,功率較低,雖然比較容易受到干擾,但是訊號完整性要求較低,裝置也沒有授權使用費的成本考量。
藍牙
目前藍牙已經發展到4.0版本,除耗能降低外,傳輸范圍也增加到60公尺,并支援一對多的操作模式。但是授權費用高、耗電與認證模式復雜,仍然是藍牙普及的障礙。
Wi-Fi
借由IEEE的大力推動與公共熱點的設立,Wi-Fi已成為智慧手持裝置必備的通訊介面之一,尤其大量網絡資料傳輸的價格與網絡語音服務(VoIP)等語音通訊已臻成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采用能在手機上使用的免費VoIP應用軟體如LINE或Skype等,做為取代3G/3.5G通訊的媒介。聲音品質更好、功率更低、免費與無時間限制等優點,均讓Wi-Fi的需求更為殷切。
NFC
因應手機的記憶體容量越來越大,記憶體也越來越便宜,64GB記憶體的手機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做為隨身碟使用,交換資料也屬于必要的功能。以往借由網絡硬碟傳輸,雖然有隨處可用的方便性,但是網絡硬碟的大小、收費性與傳輸速度都有限制,如果能透過NFC的身分辨識與資料傳輸功能,就可以安全而快速地傳輸資料。
確保通訊安全NFC驗證多管齊下
如前所述,無線網絡的通訊,最困難的挑戰在于干擾,***的問題就是安全,不只在于網絡安全,同時也關系到實體安全。因此目前驗證難度***的產品,其實都是網通產品。舉例來說,做為未來智慧電網(SmartGrid)樞紐的智慧電表(SmartMeter),不過小小一顆,國際電氣委員會(IEC)就定義了超過五十本標準為智慧電表相關的認證標準,涵蓋基本功能、準確性、安全性與各種通訊介面格式的認證方法,同時也定義資料保全能力的標準(表1)。
NFC、藍牙、WIFI多重技術整合 創意***
至于防止資料竄改、竊取或復制的標準,則還在定義中,因電表的資料除了會影響收費外,電表的使用還可能透露住戶的行為,因此電表若遭侵入,甚至有可能造成電網的崩潰而造成國家的危險。
即使如手機等民生設備,由于內建的NFC可做為身分監別的媒介,業者開始引用為小額付款的機制,因此NFC的認證已被視同為金融交易的等級,必須進行資料安全性的評估。
除此以外,NFC本身是一種實體化的產品架構,是一種芯片產品,并不只是一種單純的通訊協定與程式代碼而已,所以不是單獨的軟體驗證就能搞定,其測試評估的范圍必須涵蓋產品受電磁干擾、熱氣、濕氣時的安全性與功能性等。
目前知名的認證標準如技術規范ISO/IEC14443A&B,后臺資訊交換系統ISO/IEC21481、15693、18092、7816,單元介面的相容性(互通性)測試標準,以及整套系統的可程式電子元件(如微處理器、微電子)軟體安全性標準UL1998、IEC61508、ISO/IEC27001等標準,都是NFC業者必須面臨的挑戰。
技術持續整合產品創意***
除了塬本的通訊功能外,無線通訊功能也悄悄地滲入無線傳輸電力的領域。無線電力聯盟(WPC)采用20k,105kHz范圍、不同頻率與模式的通訊波,做為行動裝置間的啟動訊號與模式識別訊號。NFC在以叁星(Samsung)為主導的A4WP聯盟中,也將NFC用做無線傳輸電力的通訊介面之一。其實,NFC也具備場內電力采集(Field Power Harvesting)能力,即使電池的電力耗盡,仍可繼續進行近距離無線通訊,未來甚至也有做為無線傳輸電力的潛力。透過新技術的發展與整合,***的無線商機才正要起飛,但是唯有具備安全與認證,才能飛的又高又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