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越:開源的布道者
原創馬越看起來并不像一位公司的CEO,更像是一個布道者。11月23日在OSC開源技術年終盛典上馬越作了題為《開源中國的志向》的演講,“大家好我叫馬越,非常好記,遇到我大家馬上就會越來越好。”這一如既往的開場白也是他對開源技術的希冀。
開源老兵
馬越自稱是開源老兵:他在2007年離開工作九年的美國,回到國內推進開源技術的應用和發展,當時中國開源技術的情況如同一個狼藉的戰場。在采訪中馬越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段子:2007年他回國創業,準備在企業推廣開源技術,然而跟CIO聊開源時,百分之九十九的回答都是,開源節流還用你跟我講?
其實早在2006、2007年的時候,國外的開源技術局面已經如火如荼了。2009年10月30日美國Computer World就撰文稱,白宮網站已經完全采用了開源平臺,甚至連一直固守自有軟件的美國國防部也對開源軟件敞開了大門。對開源的支持也使奧巴馬被外界冠以“開源總統”之稱。而此時國內的很多CIO都還沒有了解過開源技術。
在中國,程序員總是以程序猿和碼農自居,馬越表示在美國沒有碼農。根據BI的最近一份報告顯示,美國軟件工程師的平均年薪已經達到十萬美金。這樣的一個數字足夠實現一個房子兩輛車,一個夫人倆孩子的美國夢了。“而我們今天在五星級酒店舉辦這樣一場開源大會,有些參會者都覺得奢侈,本來會議的主題叫去碼農,后來一想算了還是叫祝天下的開發者都成功吧。”馬越說到。
互聯網思維和開源的爆發
2006年美國的開源技術在商業上大爆發,此時馬越回到中國創業,他認為開源技術在中國經過幾年的市場培育,終于要迎來爆發的時代。馬越笑著說:“開源技術何時爆發,這是一個既甜蜜又苦澀的問題,只能說終于要爆發了。我四年前說過這句話,兩年前也說過這句話,現在面臨一個拐點,拐點的出現并不是開源技術本身而是互聯網的迅速發展。”
過去做的是產品所以需要大而全的軟件,而互聯網時代則需要的是快速迭代的應用。而開源技術則能幫助企業實現快速迭代。
互聯網時代一切都是只爭朝夕的事。我們不能再用理工男思維去做軟件產品,過去是做一個大而全的東西,這個東西從計劃到實施大約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而現在互聯網時代所需要的速度是周一提訴求、周二開始做開發、周五上線運營。
希冀
在中國的大學里很多學生在使用notepad一類的開源軟件,但很少有人知道開源技術。我們稱馬越是一個開源布道者,也是因為他想把所熱愛的開源技術推廣到大學校園。
馬越認為:大學生能迅速成為一個掌握開源力量的開發者。因為大學生學習時間充裕,其次大學生具有熱情和激情,這也是一切創新所需的源動力。這兩點能促使大學生擁抱開源,世界上很多偉大的軟件都是大學生編寫出來的。馬越認為在高校普及開源技術是開源中國社區義不容辭的責任,“雖然做校園推廣是一個艱巨、挺臟、挺累,不會有太大的商業收益的活。但是在責任之下,我們還是希望去做這件事情。我們希望明年能在全國50所大學里,做一些推廣開源技術的活動。”
在采訪中,被問及中國技術多久能超越美國的時候,馬越說與其考慮多久追上美國倒不如考慮用一年時間能夠吸引多少本土開發者加入開源的大家庭。“我希望2015年我們社區再能夠吸引50到100萬用戶(目前開源中國社區具有200萬注冊用戶),三年之后這個數字爭取能夠達到500萬,這樣我們中國的開發者就有一半能成為開源人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