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atch上市在即,隔空喊話瑞士手表
編者按:
蘋果***設計師,主管設計高級副總裁 Jonathon Ive 他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在談到他認為蘋果未來的可穿戴設備究竟有多酷的時候表示,瑞士(鐘表業)麻煩大了。
對于蘋果的這種說法完全大可不必在意,不過是上市之前的噱頭罷了。雖然都做手表,但是其目標群體可以說重合度很小。自從手表出現,瑞士機械表就以其精致的設計以及昂貴的價格成為身份的象征,其目標群體大部分也是中年甚至年紀更大的成功人士。而Iwatch則是面對GEEK和青年人。
不管Iwatch如何精致,也改變不了它是一塊電子表的事實。電子表永遠無法達到機械表的質感,無論是是藍寶石屏還是鉆石屏。而且根本無法想象習慣于機械表質感的人如何迅速轉換思想帶上一塊炫酷的Iwatch 。
蘋果之于數碼產品的地位,并不亞于瑞士手表在手表界的名聲。雖然瑞士手表的地位在近幾年有所下滑,但是讓大廈在一夜間傾覆并不是那么簡單。
所以,即使蘋果對瑞士手表宣戰,也不過是隔空喊話或者是產品上市之前的噱頭罷了。
蘋果***設計師 Jonathon Ive 對《紐約時報》如此表示。不管他用的是“ in trouble”,還是更嚴重的“screwed”,言下之意再明顯不過:iWatch 將會對瑞士鐘表業產生巨大的沖擊。
一言激起千層浪,關于瑞士手表和 iWatch 是否會有一戰的討論也甚囂塵上。一個非常典型的觀點是,瑞士鐘表走精品路線,講究工藝和品味,而 iWatch 預計會以功能取勝。最主要的是,瑞士表常給人奢華印象,而蘋果產品雖然在電子產品中售價不菲,但在售價上還不和名表相提并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瑞士手表現在的輝煌并不代表他們一直基業長青。早前就有新聞記錄,20 世紀 70 年代末,當時的人們對瑞士鐘表的心情,也像 2012 年的大眾對面全球經濟一樣,恐慌、茫然而不知所措。物美價廉的日本石英表在歐洲人養尊處優的傲慢中迅速壯大,席卷全球。人們回過神來的時候,瑞士鐘表的出口量已經從 8200 萬塊跌落到 3100 萬塊,近一半的鐘表企業倒閉,從業人員也從鼎盛時期的 19 萬人銳減至 3 萬多人。
名人吳曉波也回顧過這段歷史。在短短的六、七年里,瑞士鐘表遭遇了一場滅頂之災,其產量在全球的比例從 45% 陡降到 15% 。一度,有上千家手表工廠倒閉,超過 10 萬名鐘表工人失業,這對于只有 700 萬人口的瑞士來說難以承受,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瑞士手表——特別是機械表的末日已經降臨。
過去的歷史說明了***個事實,在手表行業中,價格并不是絕對壁壘,日本人曾經成功壓制過瑞士鐘表業。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數字是,瑞士鐘表出口量非常之大,***時曾有 8200 萬,根據《鐘表》雜志曾經給出的數據,在 2011 年,瑞士手表的出口量為 2980 萬,價值 193 億瑞士法郎(約 1270 億人民幣)。
一個簡單的算術題得到,在 2011 年,瑞士手表的平均出口價約在 4200 元。當然,這個數據仍有商議的余地,《鐘表》雜志給出的平均出口價為 688 美元,商務部網站給出的數據是,瑞士手表平均售價為 685 美元。
另有數據表示,瑞士手表當時的出口單價為 329 美元。不管是售價,還是出口價,這些并不一致的數據其實都指向一個事實,瑞士表,其實沒我們想的那么貴。當然,相比于出口價只有幾美元的中國手表,瑞士手表價格確實還算不菲了。
雖然像是百達翡麗、寶珀、勞力士這些品牌名聲在外,代表著瑞士手表的***水準,但是在每年 3000 萬左右的出口量中,沖量的還是天梭、雷達這些售價以千元為單位計算的手表。同時也需要注意的是,奢華手表貢獻利潤的能力要強許多,說是一表頂百表也不為過。
上面的數據說明了第二個事實,瑞士手表的基石是有一群售價幾百美元的手表構成的,奢侈手表不是瑞士鐘表業的全部。
聯想到最近一直在猜測的 iWatch 手表的售價,從 299 到 499 美元都有,按照蘋果一貫的定價策略,iWatch 的售價預計不會比普通瑞士手表低太多。因此,我倒認為,價格壁壘說并不一定成立。
作為一個機械迷,我們愛范兒的創始人在《智能手表為什么都這么丑》的文章下如此評論:
“沒有人問為什么手表都這么丑。手表的美,在于它傳遞出人類***工藝水準的機械構造及質感,智能為手表增加了不必要的累贅和干擾。”
鐘表業人士將上世紀 70 年代瑞士手表大蕭條稱之為“石英危機”,意指日本石英手表給瑞士機械手表帶來的沖擊。有人歸結起來,瑞士人度過“石英危機”主要有三個原因:
- 拒絕轉型,專注升級,堅持制造手工機械表
- 強勢資本并購,形成超大型鐘表集團
- 實施全球化品牌戰略,***世界奢侈品消費浪潮
可以這么說,在控制成本,追求銷量和產量方面,歐洲人不是借助了亞洲廉價勞動力的美日品牌的對手。但是依靠精湛的工藝和深厚的底蘊,歐洲的時尚服裝、香水和鐘表這些傳統手藝活卻仍舊笑傲國際市場。
因此,機械手表和目前智能手表之間差異還有這種機械質感,而許多媒體的鐘表編輯的看法也是如此,比如《時尚健康》的鐘表編輯就認為:
“早在石英危機時期,傳統制表業就已在慢慢調整自己的訴求了。它更加專注于摯愛機械魅力的人群,所以和 iWatch 面對的市場沒有太大重合。而至于 iWatch 本身,它的未來還需要拭目以待,畢竟同類的數碼科技產品有著很好的功能目標,但就目前而言,這類產品并未完全發揮出預期中的便利功能。”
新浪時尚的鐘表編輯也有類似看法:
“我認為不會,傳統制表業經過百年的積淀,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也是一種情感的傳承,其實這也是對最原始手工技術和早期人類智慧的致敬。像 iWatch 這類的產品,我覺得是時代的產物,其一部分受眾會不同于傳統機械表的受眾。”
相比于所謂的價格壁壘,不同產品類型之間的設計差異與消費人群差異看起來更像是瑞士手表的護城河,這一點智能手表廠商有何嘗不知,經過了三星早前的 Galaxy Gear 智能手表的失敗后,近來發布的智能手表在設計上都已經向傳統手表靠攏。
只是蘋果方面對 iWatch 的信息幾乎是守口如瓶,Jonathon Ive 這次放出口風也是頗讓人意外,而 iWatch 的功能、外觀、設計,我們都一無所知,甚至 iWatch 這個名字都是我們慣性認識。
Jonathon Ive 的底氣從何而來?手表這種東西我們只能佩戴一只,幾無一人戴三個表的可能。那么是 iWatch 在功能上創造了剛需,還是在外觀設計上將大部分手表打趴下?
iPod 順應了數字音樂潮流,iPhone 終結了諾基亞手機時代,iPad 開創了平板時代,但實際上和 PC 行業涇渭分明,可能之前都沒想到,iWatch 和瑞士手表將有一戰。
而作為瑞士手表和 iPhone 的主要消費人群,中國消費者的選擇可能將會直接左右戰局。看看題圖中伯爵為中國消費者準備的龍紋手表,其實瑞士手表廠商們也是蠻拼的。
本文鏈接:http://www.ifanr.com/450042